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如何打造更具硬核力的“智造余姚”,期待这场会议
2025-09-18IP属地 湖北5

打造更具硬核力的“智造余姚”

——写在余姚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之际

在这个希望无限的春天,我们豪情满怀再出发!

在这个生机勃发的春天,我们激情迸发勇争先!

今天,余姚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就要举行了。在余姚的发展历史上,以制造业为主题专门举行如此高规格的大会还是第一次。这充分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全力打造更具硬核力的“智造余姚”的决心。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余姚一直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重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余姚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集中精力发展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实体经济,书写了制造业快速发展、不断壮大的辉煌篇章。几代余姚人以敢为人先的冲劲、负重奋进的韧劲,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闯出了一片广阔天地,推动企业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变化,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铸造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行业品牌,也涌现了一批有胆有识、勇立潮头的企业家。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才造就了余姚今天的综合实力和城市地位,也为余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逆风前行,不进则退。当今世界局势瞬息万变,不确定、不稳定、不可预期因素增多,风险挑战层层叠加,但机会机遇也无处不在。审时度势,谋划未来,余姚必须保持足够的定力,坚持实体经济是发展之本不动摇、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进一步确立制造业在我市经济发展格局当中重中之重的位置,以战略的确定性应对种种风险挑战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余姚的制造业要突破重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出路在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于广大企业来说,创新已经成为时不我待的课题,是推动企业顺利“爬坡过坎”的最强动力。

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推动产业跃升上创新不怠。广大制造业企业要热情拥抱数字经济,围绕“制造+服务”双轮驱动,聚焦“工业互联网+”、机器人及集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超前布局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数字产业,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要大力度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持续深化“35”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再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四大标志性产业链群培育工程,加快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核心框架,加快模具、橡塑、五金、汽配、家电等余姚传统重点行业的改造提升,推动行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要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努力形成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层出不穷、“大优强”企业梯队蔚为壮观的生动局面,使余姚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精特新”活力之城。

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一支高素质善创新的人才队伍是关键。要坚持新时代人才强市首位战略,以“人才+”五大联动行动为总牵引,迭代升级“姚江英才”“阳明系列”等人才引育工程,积极推动“大优强”企业、上市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项冠军企业高层次人才全覆盖,统筹抓好本土人才提质扩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接力传承”等行动,完善创新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引育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重点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构建形成全系列全链条的人才引育体系。要围绕“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目标,持续推进“硬”保障与“软”服务双升级,加快建设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的青年发展型城市, 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精心爱护、培育企业家这个特殊人才群体。一方面要引导广大企业家争当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始终保持一股精气神,树立信心,自我提升,在抢抓机遇上勇争前列、在振兴实体上勇争前列、在创新转型上勇争前列、在服务社会上勇争前列,把企业做得更强、把事业做得更大。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让广大企业家有更加强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环境优越的发展热土。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数字化改革大力推行“码上政策”“码上直办”“码上融资”,推动“大脚板”与“大数据”实时联动,更好回应企业诉求,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要全力以赴为企业降本减负、全力以赴为企业调配要素,把实实在在的红利让给企业,让广大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要实实在在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当好企业的贴心人、“店小二”,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需求,提高对企服务的精度和准度,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就比困难多。历史告诉我们,余姚是一片制造业的热土;未来昭示我们,余姚一定是制造业高地。这分信心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宝贵的“要素资源”与最恒久的“确定性”。让我们以更大的创新力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书写余姚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的新篇章,把余姚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高端制造业基地。

我市高品质打造“专精特新”活力之城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余姚市三力信电磁阀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浣江实验室合作项目正式揭牌,全面投入新能源超高压电磁阀、深海探测、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自主创新研发。“在政府全方位的帮扶下,我们制订了五年2000万元的投入计划,除了打开我们的产业布局外,势必结束国外高性能电磁阀的主导局面。”公司总经理顾国云信心满满地说。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9/18/174105612.jp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order-width: 0px; border-color: initial; --tw-shadow:0 0 transparent; --tw-ring-inset:var(--tw-empty, ); --tw-ring-offset-width:0px; --tw-ring-offset-color:#fff; --tw-ring-color:rgba(59,130,246,0.5); --tw-ring-offset-shadow:0 0 transparent; --tw-ring-shadow:0 0 transparent; display: block;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vertical-align: middle; width: 639.091px; border-radius: 4px; white-space: initial; outline: none !important;" />

三力信电磁阀是去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的一员。“与三力信电磁阀一样的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我们余姚共有31家。这批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培育推动更多企业成长为‘小巨人’,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梯队培育”作为成功申报的起点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市突出顶层设计,制定了成为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集地的目标;突出分级培育,优选193家创新能力强、专注细分市场、成长性好的种子企业入库动态培育;突出做大做强,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向“单项冠军”跃升,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融资上市。截至目前,我市关键基础件、新材料、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领域“专精特新”企业达163家,成为“35”千百亿级产业集群主力军;去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数量居宁波第二;去年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4家、数量居宁波第一;“专精特新”企业挂牌上市7家、过会未上市2家、递交材料排队和辅导备案9家。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9/18/174107742.jp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order-width: 0px; border-color: initial; --tw-shadow:0 0 transparent; --tw-ring-inset:var(--tw-empty, ); --tw-ring-offset-width:0px; --tw-ring-offset-color:#fff; --tw-ring-color:rgba(59,130,246,0.5); --tw-ring-offset-shadow:0 0 transparent; --tw-ring-shadow:0 0 transparent; display: block;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vertical-align: middle; width: 639.091px; border-radius: 4px; white-space: initial; outline: none !important;" />

“申报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从有意向到最终入选我们前后花了四年。这期间离不开多个部门的贴心帮扶,从多维度切实提高了我们的专业实力,完成了申报材料的查漏补缺。”宁波飞图自动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建华说。据悉,我市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提速,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难题,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坚持产品提质,深入实施“品牌+”“质量+”“标准+”工程,以优质产品抢占市场话语权;坚持数智提效,深化“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分行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探索。目前,我市“专精特新”企业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1000余项,主导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全部业务收入超99%,拥有自主品牌159家,212家“专精特新”企业建立ISO、OHSAS等管理体系认证。

“为了给企业提供更为适宜的发展环境,我们不断强化政策支持、要素支撑和服务保障,全方位助力‘专精特新’活力之城创建。”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包括相继出台支持“专精特新”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专项政策,每年安排专项政策资金,落实落细减税降费举措,完善正向激励机制等。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金融精准扶持,明确全市“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中长期贷款新增50亿元工作要求,去年累计为“专精特新”企业融资22.9亿元。此外,市经信局创新开展“企业服务经理人”专项行动,举办“专精特新”企业研修班,了解企业需求、切实破解发展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