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著名史诗观察格萨尔文化传承之三——探索格萨尔史诗活态传承新路径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9/04/095641232.jpg" />
在世界史诗传承的坐标系中,古希腊《荷马史诗》、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史诗》与中国《格萨尔》的“未来走向”,折射出不同文明遗产的发展命题。《荷马史诗》虽凭借文学经典地位渗透西方文化肌理,但传承多依赖文本解读与博物馆静态展陈,即便希腊在2023年启动其非遗申报,仍未突破“静态传播”的局限;《吉尔伽美什史诗》则困于考古发现的碎片化,依赖泥板文献的学术研究,缺乏与当代生活连接的活态载体。
相较之下,《格萨尔》作为唯一仍以活态形式传承的世界著名史诗,正以青海果洛为核心,探索一条“传统基因+现代赋能”的发展之路。果洛既守住了格萨尔文化的原真性,让史诗始终扎根生活;更主动拥抱时代变革,在新媒体传播、大数据应用、文旅融合等领域持续破局,为世界著名史诗的“活态延续”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如今,站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新起点,果洛格萨尔文化如何进一步突破地域边界、迈向全球舞台,成为亟待探索的核心命题。
首先,数字技术是让格萨尔文化突破传播局限的重要抓手,能让这部古老史诗在“云端”真正“活”起来。世界著名史诗传承普遍面临传统载体和现代生活脱节的问题,《荷马史诗》传播主要靠书籍和课堂,《吉尔伽美什史诗》依赖博物馆展陈,而果洛完全可以用数字技术改写格萨尔文化的传播形态。
一方面,可以把现有的“文化果洛”汉藏双语平台等现有新媒体平台做得更扎实,在此基础上搭建“短视频+直播+社交”的立体传播矩阵。不仅可与抖音、快手等合作发起“格萨尔史诗焕新计划”,邀请非遗传承人拍摄“1分钟史诗说唱”短视频;开通“格萨尔唐卡绘制”“史诗服饰制作”直播;还可联动青海及果洛本地的网红艺人,邀请他们参与格萨尔文化内容创作,让高原生活类网红带着粉丝 “云游”格萨尔狮龙宫殿,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解史诗故事,让格萨尔文化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同时,策划系列主题短视频,比如“格萨尔史诗里的生态智慧”“藏戏中的英雄故事”,用短平快的叙事节奏、兼具美感与故事性的画面,在新媒体平台持续发布,吸引不同年龄层人群关注。
另一方面,还能靠大数据技术构建“格萨尔文化用户画像”,分析不同人群的偏好,针对性推送内容:给青少年开发“格萨尔英雄成长”主题手游,将史诗中的团结、勇敢精神融入游戏剧情;给文化学者搭建“格萨尔文化数字文库”,整合史诗部本、艺人说唱录音等资源,提供关键词检索、跨文本对比等功能;让传承从广撒网变成精准滴灌,解决世界史诗传承里“供需错位”的老问题。
尤为重要的是,可借助数字传播的开放性,发起“我眼中的英雄格萨尔”全民创作活动,打破文化传播的“单向输出”模式,让全民成为格萨尔文化的传播者。活动可鼓励大众从不同视角重构史诗叙事:比如以格萨尔王妃的视角,讲述英雄在“家国责任”与“个人情感”间的担当,展现其温情一面;以三十员大将的视角,还原并肩作战的热血瞬间,凸显“团结协作”的精神;甚至可从普通百姓的视角,记录格萨尔王守护家园、造福民生的日常,让英雄形象走出“神话光环”,变得更贴近生活、更易共情。通过这种多视角创作,既能剥离史诗的“民族专属”标签,使其从地域文化符号升级为全民认同的英雄象征,也能让不同群体在参与中产生文化共鸣,真正实现“去民族化”的大众传播——就像《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成为西方文化共有的英雄符号,格萨尔也能凭借“守护、正义、团结”的普世精神,成为跨越民族、地域的全民英雄。
其次,文旅融合能让格萨尔文化从遥远的传说变成可感知、可参与的现实体验,这也是突破世界著名史诗“和现实生活疏离”瓶颈的关键。《荷马史诗》的特洛伊遗址更多是“考古打卡地”,《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相关场景因为历史变迁很难还原,而果洛有“文化+生态”的双重优势,刚好能把格萨尔文化变成生活里的体验。
一方面,可以围绕“格萨尔史诗场景复原”,把达日县狮龙宫殿、玛多县赛马称王地、久治县让窝滩这些核心节点串起来,打造“格萨尔文化探秘之旅”精品线路。在狮龙宫殿周边建立“史诗主题沉浸园”,让游客穿定制服饰参与赛马称王实景演绎;在德尔文史诗村开非遗体验民宿,白天跟着艺人学唱史诗片段,夜晚围坐篝火听民间故事,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同时,可将格萨尔文化融入动漫创作,开发系列短篇动漫:以“格萨尔少年成长记”为主题,用生动的动画形象、紧凑的剧情,展现格萨尔从流浪少年到部落领袖的蜕变,既能作为文旅线路中的“前置引流内容”,在短视频平台预热传播,也能在景区游客中心、非遗展馆循环播放,成为吸引青少年群体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围绕格萨尔文化IP开发文创产品,把史诗故事融入潮玩手办,让“格萨尔三十员大将”以Q版形象走进年轻人的书桌;提取唐卡中的经典纹样,开发丝巾、笔记本等日常用品;甚至推出 “格萨尔主题数字藏品”,将艺人说唱音频、唐卡画作转化为可收藏的数字资产。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是文化传播的“流动载体”,更能让格萨尔文化在消费市场中形成影响力,既实现文化价值,又能产生经济价值,打破传统史诗“只在学术圈有名”的局限。
最后,主动开展国际对话,能让格萨尔文化从民族的瑰宝变成世界共享的文明财富,在世界史诗交流中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在世界史诗交流里,《荷马史诗》靠着西方文化话语权传播优势明显,《吉尔伽美什史诗》因为文明断代很难形成持续影响力,而果洛格萨尔文化的“活态传承”就是独一无二的名片,能搭建起中华文化和世界对话的桥梁。
一方面,可以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项目,组织格萨尔马背藏戏团、史诗说唱艺人去中亚、欧洲巡演,用“策马表演”“多语言说唱”展现草原特色,在国际非遗博览会上设“果洛格萨尔文化专区”,通过唐卡展演等形式让外国观众感受“活态史诗”的魅力,这种走出去的主动传播,比被动接受更有主动权。
另一方面,还能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尔研究中心,联合国际高校发起“世界史诗活态传承”国际学术论坛,邀请全球学者探讨《格萨尔》的活态传承经验,同时推动《格萨尔》史诗多语种翻译出版,让格萨尔王的故事和《荷马史诗》的英雄叙事、《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生死思考展开跨文明对话,让格萨尔文化真正成为人类文明共享的精神财富。
从世界史诗传承的大格局审视,果洛格萨尔文化的未来发展,绝非局限于单一地区的文化实践,更是对“如何让古老史诗活在当下” 这一世界命题的有力回应。它既牢牢守住《格萨尔》作为活态史诗的核心优势,又以数字技术、文旅融合、国际交流为创新羽翼,打破了世界著名史诗“静态传承”的固有模式。
未来,伴随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这些发展路径的持续深化,这部诞生于青藏高原的史诗,必将在果洛这片土地上持续“活”下去、“火” 起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民族与世界的文化纽带,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源自江河之源的磅礴力量,推动格萨尔文化从三江源腹地,从果洛草原走向全国、迈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