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招聘者和求职者之间本就像两座孤岛,中间隔着大量看不见的“误解”和“误配”。也正因为这种信息差,催生出一大批围猎职场人的产业链,比如卖课399/1399的职场博主,他们从网上随便搜来一堆资料,在社交媒体上卖求职课,再把学员转移到私域,继续兜售数万元的面试陪跑服务。这么多年,他们的生意依旧蓬勃,本质原因是求职者搞不清楚自己在行业上的能力定位,公司也无法从简历上快速看到字面以外的价值。但现在,AI正在改变招聘行业的游戏规则。
不久前,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智联招聘发布基于阿里通义千问Qwen3.0的AI版产品,覆盖职位发布、简历筛选、智能沟通和面试招聘的全流程。通过AI招聘,把HR发起沟通率和人岗匹配率均提升超70%。
这不仅是在提升效率,而是招聘规则本身发生了改变。
求职者使用招聘网站的流程是:制作、上传简历,寻找职位,投递简历,面试、谈薪、发offer,入职。在整个流程中关键部分其实是写简历和找职位。以前的推荐机制,是基于关键词、岗位标签和简历标题的匹配。系统只看你写的是什么岗位,不看你到底做了什么。一旦简历不完善,或者你在A公司叫“市场岗”,实质却干着“运营岗”的活,系统就没法识别出你真正适合的岗位。自然也就错过了大量潜在机会,导致简历推荐转化率较低。
现在行业发生了变化,智联招聘接入了阿里Qwen3大模型之后,AI不再只是看关键词,而是能通过你简历中的描述和岗位信息等进行推理,理解你的能力画像,挖掘出你真正会什么,潜力是什么。过去不会美化简历的人常常吃亏,现在AI可以开始听懂简历中的言外之意,识别你实际具备的能力和工作模式,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双向匹配。同时,智能体也可以作为求职者的AI分身,帮助求职者一键投递简历,大大的节省了求职者的时间。
HR将有更多机会发掘真正契合岗位的人,而不是仅靠履历打分。
他们可以直接向AI说出某个职位对求职者的要求画像和能力模型要求:比如,“这个岗位需要一个懂B端运营逻辑、有数据分析基础、抗压强、有项目管理经验的人。”
AI不仅能理解这些需求的关键词,还能识别背后的能力模型和行为特征,自动匹配出那些简历不突出、背景不典型,但实际能力强、经验契合的候选人。哪怕他简历上没写出这些关键词,也不会被漏掉。
除了提高筛选简历的效率,HR还可以利用智能体来进行后续的面试时间安排,职位定级、定薪等事情,帮助HR省去很多繁琐重复的时间。
随着AI真正进入招聘流程,信息差正在被系统性抹平。这是一场职场公平性的微妙修正:真正有能力的人,将不再因为不会表达自己而被错过;真正合适的岗位,也不再因为招聘机制而错过。
所以,不是求职课不重要了,而是打工人不再需要被哄着焦虑地买课了。
其实不止是招聘行业,阿里正在用AI对多个行业进行系统性的重塑。
从2023年确立AI战略至今,阿里一直在努力,从云+AI的战略底座,到AI赋能闲鱼、夸克、高德、钉钉、1688,从通义Qwen3.0模型到高考志愿填报,AI产品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此前,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及云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金额超过过去十年总和,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纪录,这代表这边阿里在AI领域投入的决心。
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当AI不断地改造各个行业,把工作效率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空出来的时间,我们还能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