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他亲手做了只“木马”,却用它杀了17个少年
2024-12-05IP属地 湖北3
他亲手做了只“木马”,却用它杀了17个少年 亲手做

原本普通的轧面条支架,经过这个“杀手”的简单改造,却成了17个青葱少年生命的“终结者”。

他亲手做了只“木马”,却用它杀了17个少年

真实案件丨第50辑

他亲手做了只“木马”,却用它杀了17个少年

(文 / 提苏)

--------------------------

男孩虎口逃生,揭开县城疑云

河南省一个普通的小县城从2001年开始不断有少年失踪,警方多次调查却没有任何进展。由于失踪的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所以最初只能推断他们是离家出走或者外出打工了。只是到了2003年,在短短3个月内,竟有11个少年接连失踪,整个小镇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直到同年11月,一个少年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警察局,并向警方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这些失踪案的真相才终于浮出水面……

原来,少年在游戏厅玩游戏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陌生人。这个陌生人常常问他字怎么打,两个人偶尔也聊聊游戏怎么玩,一来二去就熟悉了起来。

后来这个陌生人邀他陪同去家里取钱然后一起出去玩,他没多想就同意了。但是就是这个“没多想”,让他在四天的时间里数次徘徊于鬼门关。

两个人到了陌生人家后,被轻易利用的好奇心驱使少年躺在了屋子里一个类似长凳的东西上。

没想到,少年刚躺上去,脖子就被卡住了,随后这个被当作玩伴的陌生人竟想要杀死他。然而就在少年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那个陌生人却松了手。少年觉得眼前这个想要杀死他的人迟疑了,但并没有打算就此罢手。

陌生人对少年说:“我不能放你。我把你放了,我就要死了。我是个杀手,杀了很多人。”

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的,那个陌生人还说出了两个被害人的名字,随后又再一次地试图勒死少年。

而在第三次企图杀死少年失败之后,那个陌生人的决心终于开始动摇。他在屋里徘徊,嘴里絮絮叨叨地说着“杀”“不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不断请求对方放过自己的少年说出了最关键的一句话:“你放了我吧,等你以后老了我来养你。”

不知道是不是独来独往的“杀手”太久没有感受到温情,陌生人竟然流下了眼泪。

就这样,陌生人终于心软,最终把少年放了回去。

虎口脱险的少年不敢报警更不敢回家,他担心那个人会跟踪他,而家里只有奶奶一个人,于是跑到同学家借宿了一晚。经过了一晚的风平浪静,少年才敢在第二天回家,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奶奶,随后又给父亲打了电话。最后,父亲联系了在公安系统工作的亲戚,由亲戚陪同少年到当地公安机关报了警。

事实证明少年的做法是对的。

在他的指认下警方迅速找到了那个人的住所并对其实施抓捕;而那人也承认自己的确跟踪了少年,自己之所以没有逃跑,就是因为确认了少年当时没有报警。

被抓捕的那个陌生人,就是黄勇。

黄勇的归案无疑让一些陷入僵局已久的失踪案有了头绪。警方顺势搜索了黄勇的家,小县城里的失踪疑团终于要被解开了......

奇怪癖好,面条架竟成杀人工具

疑团背后的真相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警方根据黄勇的交代,先在院中挖出了一个埋尸坑,坑内有一些断手断脚。随后在最靠东的屋子里和最靠西的屋子里又挖出了4个埋尸坑,共14具整尸。这些埋尸坑里埋的都是十五六岁的男孩子,场面可想而知,而这正是凶手日常生活的房子。

除了尸体之外,警方还找到了十几条被害人的腰带。这些腰带并没有被和尸体一起埋起来,也没有和死者的一些衣物一样被扔掉、烧掉,而是被黄勇收集了起来,放在一起留作纪念!如同杀手的“战利品”一样。

让警方费解的是,黄勇并不是一个身材魁梧的人,那么他是怎么悄无声息地杀掉了17个少年的呢?原来,他自己制作了一个杀人工具,而谁又能想到,这个害死17个人的工具,竟是由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面条架改造的呢?

据黄勇交代,2001年夏天,他的父母兄弟都到县城帮人养猪了,房子只剩他一个人住,他就动了杀人的心思。但自己体力有限,没有取胜的信心,因而想制造一种工具使人失去反抗能力,却又一直没有思路。一直苦思冥想无果的黄勇,在入秋后的某一天突然注意到家里轧面条的支架,就躺上去试了试,这一试就为他打开了犯罪的大门。

找到思路的黄勇随后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改装,把短板换成长板,用绿广告色刷新。改装后的“面条支架”更符合他的心意,黄勇给它起了个名字——智能木马。

至于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就不得不说他的作案目标了。黄勇的作案目标都是青少年,并且都是男孩。在他看来,十五六岁的男孩子年轻聪明、好奇心重、爱逞强,取这样一个名字更容易引诱他们,使他们失去戒备。

事实证明,他的分析真的很有道理。(小编很疑惑,这么“机智”为什么要去杀人呢?哎....)

智能木马真身,图片来源:新华网

寻找目标:锁定游戏厅的青少年

那么,一定有人想问他为什么要选择十五六岁的男孩子?对此,黄勇有他自己一套理论。

他从小就有一个做“杀手”的梦想。作为一个“杀手”,黄勇认为杀人就要杀男人,杀女人不符合他的“英雄气概”。年轻的男孩子都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容易被引诱。

更重要的是这个作案目标一确认,他就想到了非常适合寻找作案目标的场所——网吧、游戏厅、录像厅。黄勇认为在这些场所,更易于找到与目标的共同语言,以骗取他们信任。比如问问怎么打字快,聊聊有什么游戏技巧,一来二去就混熟了。那么骗他们回家,试试智能木马也就不是什么难事儿了……

果然,他在工具做好的第二天就找到了目标——一个平舆二中的学生。

黄勇以回家拿钱资助这个学生上学为由把他骗回了家;又说智能木马是一种游戏,能测试一个人的反应能力有多强,并且亲自做了示范,而这学生自信地按黄勇所说的样子躺了上去,却再也没能自己走下来……

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他被黄勇用白布条勒死了。之后黄勇将尸体肢解成七块,埋了起来。

黄勇在2002年杀害了第二个被害人。用他的话说,就是“第一次杀人时比较匆忙,没能真正感受到杀手的感觉,决定第二次杀人找回感觉”。

然后是第三个、第四个……黄勇诱杀手法愈加熟练的同时,也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杀手。

第五次作案时黄勇竟然一次杀了两个人。他把他们骗到家中,拿出了酒和零食,趁两人醉倒之时,将两人勒死、肢解、埋尸;这一次黄勇大胆地留下了其中一人的双手,写了恐吓信,一起放到以前工作时给他穿过小鞋的领工所开的超市门前,用来报复……

由于一直没被怀疑,黄勇内心的“杀手”情节已经膨胀到了极点。随后的三个月,他开始集中式作案,连续杀害了十一个只有十五六岁的青葱少年。

也许是失去了挑战性,当他杀死第十七个人以后,他觉得自己已经熟练掌握了杀人的技巧。

腻了,他不想杀人了。

也正是在此时他遇上了开篇提到的少年,也遭遇了“杀手”生涯的滑铁卢——开始下不去手了……

部分受害者,图片来源:新华网

凶杀录像和他的“杀手梦”

其实黄勇下不去手还有另一个原因。

他在汽车站遇到了寻找失踪儿子的母亲,在那之后便总是梦到当时的场景。虽然杀人的行为仍在继续,但许多时候他要靠安眠药来入眠。也许,在此之前他以为人死了就是死了,从没想过会给生者带来的什么样的伤害。他希望通过继续杀人来掩饰这一切,直到有一天,他骗来了第18个少年,却发现他再也下不去手……

小编隐隐觉得黄勇并不是一个完完全全冷血的人,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黄勇鬼使神差地想成为一个“杀手”,并且杀害了这么多无辜的少年呢?

在黄勇十二、三岁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直到他在庙会上看到了一场足以影响他一生的录像……

录像的名字叫做《自由人》,演绎的是一个杀手独来独往的故事。

而在年少的黄勇眼中,这个孤独凶残的杀手是与众不同的,甚至是很酷的。于是,“杀手梦”的种子就这么在黄勇尚未成熟的心里种下了……

黄勇在采访中说“想成为一个杀手”,图片来源:新华网

“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算不算案件的终结?

2003年12月9日12:06分,平舆县人民法院被告人黄勇故意杀人罪成立,判决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受害者家属当庭大哭,图片来源:中国法院网

落案以后的黄勇在看守所接受采访时,记者曾问他想对沉迷网吧的少年说什么。他说:“不要相信陌生人说的话。”

这个残害了17个鲜活生命的“杀手”,后悔了。

即便曾经的杀戮让他懊悔,可直到最后他都依然把“当杀手”做为一个梦想。

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希望大家不要走我这条路,代价太大”。

黄勇最终被判处死刑,而这,是不是就是这个案件真正的终结呢?

儿时的一部录像让黄勇到最后都认为“当杀手”可以作为一个人的梦想;被害少年都对陌生人的谎言毫无防备之心;17个少年在网吧失踪却无人问津。

这些都可以因此而画上一个句号吗?

文化环境的混乱;网吧、录像厅等文化场所监管的松懈;青少年安全教育的缺失……这些才是罪恶滋生的温床。亡羊补牢勉强算是对受害人家属的一种慰藉,可是往后呢?

也许,只有当所有青少年都身处于一种相对有序的文化环境之下;当人们都能肩负起责任;当类似的罪恶不再发生时,才能让这起案件中的亡灵得到真正的告慰,也才算是真正的终结......

最后,小编也想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随便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要跟着陌生人回家!不要跟着陌生人去陌生的地方!切记切记!(来自真实案例栏目组某被骗钱的小编的血泪泣喊……)

◆ ◆

本期资料来源

[1]网易新闻:河南平舆杀人恶魔黄勇伏法 临刑前忏悔

[2]新华网:平舆特大杀人案犯黄勇自述一个杀手的心路历程

[3]新华网:残害17名少年 采访连环杀人犯纪实

[4]央视《时空连线》视频:专访平舆杀人案凶手

[5]中广网:平舆特大系列杀人案宣判 黄勇一审被判死刑

本期编辑团

主稿:提苏;校对:Tris;题图:花颜公子;排版:夏小婷

◆ ◆

*法医秦明系头条号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