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子洲县中心广场,52岁的张生俊和妻子守着“张氏口口香”凉皮摊,每天现做现卖的凉皮晶莹透亮、口感筋道,成了不少食客心里放不下的念想。这个小小的摊位,不仅飘着美食的香气,更藏着一家人靠勤劳换来的“甜蜜日子”。
曾经的张生俊,是驼耳巷乡马崖村的种地人。30多亩地里,黄芩、黄芪、远志等药材是他全年的牵挂。“年头到年尾,汗水没少流,可家里三个娃娃要吃饭上学,还有80岁的老人要照顾,光靠地里的收成,日子总像绷着根弦。”张生俊坦言,那时妻子在家操持家务、照顾老小,一家人的生活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感觉怎么使劲都撑不住这个家。”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9/18/174816192.jpg" />
转机出现在朋友的一句建议里。“老张,你去学门手艺吧!”抱着“不能让家人跟着受穷”的念头,张生俊专程赴北京学做凉皮。他认死理,既然学了就一定要做好,从和面、蒸皮到调汁,每一个步骤都反复琢磨。
今年正月初一,“张氏口口香”凉皮摊在子洲县中心广场支了起来。起初手生,夫妻俩就边做边根据顾客的口味调整配方,始终坚守“真材实料、干净卫生、味道稳定”的原则。“大家就爱看这新鲜出锅的透亮劲儿,吃着也放心,到点就有人来。”张生俊笑着说,如今妻子也成了他的得力搭档,两人分工协作,默契十足。
辛苦是免不了的。每天凌晨四点多,夫妻俩就得起床忙活。蒸皮、切条、调汁,所有准备工作都要赶在出摊前完成。但比起过去种地的靠天吃饭和打工的不稳定,现在的日子让张生俊踏实不少。“收入确实强多了,生活压力小了,心里的石头总算能慢慢放下。”他坦言,夫妻俩一起干活,累但心里敞亮,对现在的生意很满意。
“人嘛,只要肯干、肯学,总能找到活路。”张生俊说,现在就想守好凉皮的味道,保持现做现卖的实在劲儿,让家人过得更舒坦。
如今,中心广场的凉皮摊前,总能看到食客们等候的身影。张生俊夫妇用勤劳和奋斗,让凉皮摊飘出了幸福的香气,也书写着属于他们的、越来越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