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书场里,评弹缭绕悠扬;午后的暑托班内,孩童书声朗朗……这一幕幕温馨场景,是龙惠社区深耕全龄友好嵌入式服务的生动写照。近年来,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服务精准嵌入居民生活场景,从“一老一小”“一病一残”的急难愁盼,到青年群体的成长需求,全方位织密服务网络,让“朝夕美好” 成为覆盖全龄段的日常幸福。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8/12/075932622.jpg" alt="" />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3jjewl.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8/12/075932712.jpg" alt="" />
精准施策,让“急难愁盼”有解可寻
“服务要嵌到心坎上,就得先摸清群众的真正需求。” 龙惠社区从顶层设计入手,用“绣花功夫”做好需求清单与资源整合的“加减法”。
社区党委牵头组建专项工作组,按照 “1510” 党群服务圈阵地建设标准,全面摸排辖区闲置用房、人口结构、设施短板。通过统计60岁以上老人及青少年儿童数量,梳理充电桩不足、托育资源短缺等12类问题。依托协商议事室,每月召开居民代表会和专题研讨会,广泛收集“希望在家门口养老”“托育服务太紧缺”“下班后想充充电”等多元诉求。
针对这些需求,社区灵活运用补建、置换、改造等方式,激活 “沉睡资源”。将200平方米闲置空间改造成社区食堂,为独居老人、新就业群体、退役军人提供优惠送餐服务;升级80余平方米的“向日葵亲子小屋”,添置安全游憩器材;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智能药柜等便民设施,让居民感受到“开门见服务”的便利。同时,聚焦“一病一残”群体,引入家医工作站,每周定点提供医疗服务和中医理疗,联合专业机构打造无障碍通道,让特殊群体的生活更有温度。
全龄覆盖,让“朝夕美好”触手可及
龙惠社区以老年人步行5分钟为半径,整合书场、老年大学、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10个阵地,构建起“5分钟为老服务圈”。2000平方米的老年大学开设书法、声乐等13门课程,吸引600余名学员;300余平方米的法治书场定期上演评弹、戏曲,成为老年居民的 “精神乐园”。“不用走远路,在家门口就能上课、看戏,日子过得比蜜甜。”78岁的张阿姨笑着说。
对于“一小”群体,社区正加速打造“幼有善育”场景,计划本年度在惠和花苑建成190平方米托育点,设置20个0-3岁婴幼儿全日托位,配备专业保育员和安全监控系统;联合高博、南大志愿者开设“放心自习室”,解决学龄儿童放学后的托管难题,缓解家长的“辅导焦虑”。
青年群体的需求同样被精准捕捉。社区联合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打造“青年夜校”,利用晚间错时开放场地,开设瑜伽、化妆、古典舞等课程,每周吸引近百名上班族参与。“白天上班没时间,晚上在社区就能学技能、交朋友,感觉生活更有滋味了。”青年职工小王的话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此外,700余平方米的社区健身中心全天候开放,成为青年居民锻炼解压的好去处。
多元共治,让“服务脉络”持续延伸
嵌入式服务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龙惠社区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孵化本土力量,构建起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服务生态。4000平方米的“嵌入式服务综合体”里,各方力量协同发力——苏高新文旅运营的老年大学场场爆满,苏州大学的青年夜校成为“网红打卡点”,苏高新健康集团运营的社区食堂日均服务200余人次。社区还培育出“银龄志愿服务队”,20余名退休老人化身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用“居民服务居民”的方式反哺社区。
今年以来,社区开展“银发课堂”“非遗传承进社区”等活动140余场,覆盖全龄居民2500余人次。从重阳节的敬老宴到儿童节的亲子活动,从青年夜校的技能培训到中医问诊的健康守护,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年龄段。这种“多元共治” 模式,不仅让社区荣获“江苏省老年友好社区”“全国敬老文明号”“苏州市嵌入式社区服务典型案例”等称号,更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服务活力源源不断。
从“一老一小”到全龄友好,从“硬件升级”到“服务提质”,龙惠社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把服务嵌入生活圈,让温暖抵达心坎上,就能让每个年龄段的居民都拥有稳稳的幸福。如今,社区正将“5分钟服务圈”经验向更多领域拓展,让嵌入式服务覆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绘就更生动、更温暖的全龄友好幸福图景。(钟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