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舰艇整齐列阵!此时,轮到美国感到紧张了
最近,特朗普面临多重挑战,印度的沉默也悄然打破,中俄两国开始携手,共同在亚太地区对美国发出有力的反击信号!据《联合早报》报道,中俄海军舰艇将组成联合编队,在亚太进行海上巡逻,而在进行这一行动之前,两国已经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展开了联合军事演习。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有两个关键细节值得关注。首先,中俄进行联合演习的时机巧妙,恰逢美日澳三国联合进行“大规模太平洋2025”演习,形成了明显的海上“对峙”态势。其次,中俄的演习地点颇有战略意义,从地理上看,符拉迪沃斯托克不仅南望日本本土,东侧则相对接近美军在关岛的基地,而之后的联合巡航行动最远还能抵达阿拉斯加,显而易见,中俄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是提升联合作战能力,更是一次针对美国的明确回应。
让美日紧张的原因则隐藏在演习的地理位置和实战科目设置之中。翻开地图,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位置简直是“上天赐予的战略支点”。它与日本北海道的直线距离仅有650公里,而与美军关岛基地隔海相望,正好形成对美日的战略包夹。前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情报主管詹姆斯·法内尔毫不掩饰地表示,中俄所选择的每一个演习坐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在反潜和防空的联合作战课目中,显示出了令人惊叹的协同作战效率,只要有敌方目标出现,他们的联合防御体系瞬时启动,立刻将其击落。
如今,中俄联合舰队的行动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常规演习,而是向常态化巡航转变。不久前,两国轰炸机还在亚太地区进行了高调飞行,展现出强势的军事姿态,而今年,他们也不断颠覆常规,每次轮番列阵的行动都让日本战斗机感到紧张,始终保持监控状态。更重要的是,若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中俄未来还可能开启新的演习科目,譬如网络战等,迫使美国做好更充分的应对准备,确实形成了一种“你增强雷达能力,我就增强舰艇部署”的较量局面。
在这次演习中,中俄重点验证了“分布式感知-集中指挥-协同打击”的作战模式。分布式感知主要依靠无人机、潜航器等无人平台,实现战场的全方位覆盖;而集中指挥则利用人工智能系统,优化作战指挥链,例如中国打造的“远谋”系统,使得联合作战的指挥控制更加高效。在此次演习期间,中俄舰机通过紧密合作,验证了跨平台数据的融合能力,向外界展现了强大的系统化作战能力。
可以预见,随着未来战争变得愈加智能化、现代化,中俄在感知、决策以及打击等方面的响应时间将大幅度缩减至秒级,重新定义未来的战争规则。当美国意识到中国正在加速崛起后,便开始调转枪口,制定重返西太平洋的战略,围绕中国构建起三大岛链联盟,试图组织严密的封锁圈,F-35、B-52等战机随时待命。但是,正如美国专家格雷厄姆·艾利森所警告的那样,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的中国,解放军现已具备与美军抗衡的能力,无疑会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带来冲击。
其实,追根溯源,中国能够形成如今的体系化作战模式,部分归功于美国自身。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展现出的精准打击、信息化指挥与电子作战能力,震撼了世界各国,从而推动中国加快建立现代化军队的步伐。据统计,仅对海湾战争中的美军战术,中国就翻译了多达500万字的资料。在经历数十年的磨练与发展后,解放军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核心技术,构建出了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弯道超车。
总而言之,中国与美国的对抗格局已大为不同,中国不再是过去的中国,而美国也不再是过去那个无可匹敌的世界霸主。解放军的实际行动正在生动地证明,美军并不像传说中那样不可战胜。随着未来中俄的联合演习与巡航逐渐增多,这与美军近期不断推崇的“分布式作战”理念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展现出更高级别的“联合体系作战”能力。未来,随着中国海军进一步走向深蓝,中俄的开放合作将为动荡的国际局势注入稳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