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环境向好
从融资环境来看,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预测,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在2027年前将接近1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可达85.7%。在这样的前景下,我国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重要性。
2024年前三季度,共发生504起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融资事件,投入资金超过812亿元。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布局智能产业,建设智能算力中心等项目。
国际政策及标准的分化
在国际层面,各国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监管政策正在逐渐落地。欧盟在2023年底达成的《人工智能法案》标志着全球首部全面人工智能监管法律的出台,强调了基于风险的监管方式。此外,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国也在继续推出相关政策框架,这显示出全球在人工智能监管上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各国在政策执行上的差异化趋势日益显著。
用户体验与未来展望
用户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数据显示,有3.5亿人听说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有2.3亿人实际使用过。特别是在20-29岁年轻人中,使用比例高达40.5%。在日常应用中,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广泛用于问题解答、办公助手及内容创作等领域。
尽管普通用户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在休闲娱乐和内容创作领域的影响正日益凸显。据统计,视频网站Bilibili每月吸引超过8000万用户观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这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成为连接人们与新媒体的桥梁。
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然而,我国在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算力瓶颈、高质量数据不足、行业应用场景狭窄等难题。同时,安全与伦理问题的出现更是对行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为此,未来的发展需要加强跨行业合作,共享高质量数据资源,积极解决算力瓶颈问题。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高校教育方面,要积极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此外,还需探讨合适的伦理规范,以维护用户权益和保证产业健康发展。
在这个信息化加速、人工智能不断赋能的时代,普通用户与各行各业应积极拥抱这一新技术。无论是使用AI助手进行办公,还是借助AI创作工具提升个人创作效率,生成式人工智能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作为用户,我们应当理性利用这些技术,推动社会的智能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