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4000多年的建成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这座中国最古老的城市里,流传着很多的故事,不仅仅只是近现代的,还有从5000年以前就口口相传到今天的传说故事。
这些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人们的可以加工已经不再是之前真实的样子了。但是,这些故事和传说更加精彩了。
今天,就来说说那些在流传至今的故事。
龙池金鱼的传奇故事
洛阳八小景中有"龙池金鱼",龙池,即今日郊区辛店乡延秋村北面的秦岭幽谷。这条山谷,人称龙池沟,也叫龙潭沟,是历史上素负盛名的花沟,春天桃李芬芳,夏日荷花满塘,秋季野菊万朵,冬日腊梅飘香。谷深处,有一深潭,潭中有泉,清水终年淙淙沿谷流下,滋润得满沟花木旺盛,充溢灵气。此潭即"龙池"。池内过去有五色鱼,红、白、黄、青、黑,游起来五彩缤纷,令人称奇。潭后原有龙潭寺,又名"九龙圣母寺",殿堂宏丽,绿树掩映,景色极美。可恨的是,日寇至洛时,炸毁古寺,并且往龙潭中投掷数枚手榴弹,连无辜的游鱼也没能逃生。近年,乡民将深潭重砌,筑起围墙,又在潭中放养了黑色小鲫鱼,在潭旁建起一间寺房,并将流下的潭水拦成水库,造富乡里。水库中养鱼放鸭,又成新景。
说起龙池里的鱼,那才叫邪呢!为啥?据说年复一年,不多不少,总是360条,不见老的死,不见小的生,一律的一样长。那鱼游动开,映着树隙里撒下的缕缕阳光,潭面上就放射出五彩的光。人都知道这五色鱼是神灵,谁捉了就要送命,因此千多年来,没人敢伤害它们。哪来的五色鱼呢?说起来,这和九龙圣母的来历有关。
很早以前,这龙池沟旁有户人家,姑嫂两人有次进沟采蘑菇,走着走着,嫂子感到口渴了,就来到深潭旁,拨开水面漂浮的落叶,喝了两捧清清的泉水。泉水又甜又凉,嫂子咂咂嘴直腰站起时,忽觉肚子里阵阵作痛,就又捂住肚子蹲下去,紧声喊小姑子。小姑子过来一看,觉得嫂子是临产了,忙飞身跑回家,一边托邻居去喊下地干活的家人,一边自己取了早已备好的襁褓,提了一瓦罐灶上熬的杂豆汤,匆匆赶回那深潭旁。到了潭旁,只见嫂子躺倒在地,肚腹裂开,身上爬着九条小龙。小姑子啊呀一声,吓得晕倒在地,瓦罐一下摔碎在潭旁,豆汤流进了潭里。那豆入水,竟化作游鱼,由于豆有五种,那鱼竟分出五色。姑嫂的家里人赶来时,只见潭边笼罩金辉。正惊疑呢,金辉化作几道金光,飞入潭中。大家近前一看,潭边只剩下晕倒的小姑子一人。
后来,人们在这潭旁建了一座寺庙,塑了嫂子的圣像,在房梁檐柱上雕了九条腾云驾雾的飞龙,尊这塑像为"九龙圣母",寺因此得名,亦叫"龙潭寺"。
伯乐相马
在十三朝古都—洛阳北面的邙山岭上,沿洛(洛阳)孟(孟津)公路由北向南十三公里处有座涵洞桥,名曰:“伯乐桥”,距桥东一公里处有个村庄叫做“伯乐村”。此村名的由来有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住了位勤奋好学的年青人名叫孙阳,他白天耕种,夜晚上攻读史书史记、诸子百家、钻研医药典籍,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成一位颇具名望的民间郎中,但他有个饲养家畜的嗜好,尤其对马更是情有独钟,孙阳喜马、爱马、研究马入了迷,识马本领不断提高,慕名取经请教的爱马者络绎不绝,据说,孙阳高超的相马本领传到了爱才、惜才的秦穆公耳里,他急下诏书,召孙阳进京城,封他为挑选和管理良马的官。唐代杰出散文家、大诗人韩愈在《马说》里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指出善于发现人才、爱惜人才的重要性,感叹世上伯乐太少。“伯乐一顾”的典故出自《战国策·燕二》也与伯乐相马有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伯乐相马的技艺,将当年孙阳原先居住的地方取名“伯乐”,从春秋战国至今,这个村庄一直沿用“伯乐”这个村名。
神鹿引路
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顺帝失位,洛阳大乱。白氏族人百余人,各奔他乡避乱,大多外逃未归。白居易32代孙白介、白超兄弟二人,为避兵乱,西逃宜邑,居宜阳城北门里。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归迁洛城南庄,超公则安居宜邑。介公归洛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家人备好祭品,一行十余人,经伊河,船夫闻讯,争相摆渡。介公欲付银两,船夫连忙谢绝:“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当年开凿八节滩,我们仍得下水推舟矣!”
由于连年战事,白公墓碑毁茔平。琵琶峰周围,杂草丛生,介公等人几经周折,仍未找到先茔。介公心思:“难道我白氏裔孙从今无从祭祀祖宗不成?”忽然,众人面前出现一只黄色神鹿, 介公对众人言:“定是先人显灵,神鹿引路。”于是,众人尾随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介公等人果然在草丛中发现白公墓残碑。介公等人见祖茔如此残状,怆然泪下,决定重修白公之墓。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划,于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将白氏宗谱整理成册,使白氏谱系免于断续。迄今,白氏后裔对介公修墓立石,续修族谱之事,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