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们14个村(社区),通过这次精准清查,村集体固定资产一下子多出来1个多亿!这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炎炎夏日,柞水县杏坪镇农业干部樊生林一边在手机上熟练打开“陕农经”农村“三资”监管小程序,一边感叹。
樊生林的开心与安心,来自柞水县实施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集中整治。柞水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再抓两年的部署要求,创新机制、靶向施策,在清查家底、规范管理、盘活资源上打出“组合拳”,让柞水农村资源增量,资产增值,村集体家底更厚实了。
信息化监管锁定“三资”
“资产资源底数不清,则流失难防。加强‘三资’监管,是保障农民权益的关键抓手。”柞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玉锋介绍。
今年3月,柞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县纪委监委全程监督,县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专班,一场覆盖全县9个镇(街道)的攻坚行动迅速铺开,建立起“县级统筹、镇(街道)联动、村级落实”的三级责任“铁三角”。11个专项工作组、9个综合督帮组、130余名干部下沉一线,创新“部门纵向查项目+镇村横向查资产”双轨模式,向“糊涂账”宣战。
“全县清查出来的‘三资’增量,粗略统计已经超过了3亿元。”王玉锋向记者亮出一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柞水县结合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共发现问题113个,追责问责7人,修订完善制度17个;追缴资金234.17万元,收回集体资产2886.6平方米;摸清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总额约8.38亿元(较清查前增4.67亿元)、资源总面积约296.7万亩(增20.2万亩);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中,资产资源出租(发包)收入1256.08万元。
通过“村级自查+镇(街道)核查+县级抽查”三级联动模式,全县共清查核实资产529条、资源1544条。这些数据,连同1650余份经济合同、公示照片,全量录入陕西省农村集体“三资”综合监管服务平台——为集体资产资源办上了“数字身份证”。
程序化健康运行“三资”
有了“数字身份证”如何让监管真正活起来、硬起来?明晰权责、建立健全机制是关键。
今年5月份以来,柞水县在凤凰镇选取4村1社区开展“政经分离”试点,针对过去存在的资产管理权责不清、责任不实问题,以“管流程、建机制”为核心抓手,积极探索推进村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政经分离”方法路径。通过明确职能边界、实行账户分设、落实独立核算、强化监督管理等系列举措,着力构建权责明确、产权明晰、独立运行、经营高效、监督到位的管理机制。
6月15日,农业农村部调研组在金凤村调研“陕农经”平台运营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财务收支、经济合同、资产处置等关键业务实现线上办理、全程监督。“现在手机拍照上传报账,流程透明,省心省力。”村级报账员频频点赞。
目前,全县81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平台独立记账1526笔,村集体支出完成县上审批支付638笔3147.633万元,有效杜绝了挥霍浪费、侵占、挪用集体资金、资产等现象的发生,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如何避免“线上光鲜,线下照旧”?“平台数据必须和实际业务同频共振,搞数字形式主义必被追责。”柞水县纪委监委相关同志态度鲜明。与此同时积极推动监管平台从“数据仓库”升级为“智慧大脑”,“预警监测”一旦发现合同超期、账实不符等异常,立即“亮红灯”。平台向村民开放,手机一点“陕农经”微信小程序就能随时查询,院落会、公开栏同步公开,监督“天网”无处不在,阳光操作让权力寻租无处可藏。
全方位盘活用好“三资”
监管的最终目的,是盘活用好“三资”,惠及于民。
在坚持以法律为准绳的前提下,柞水县积极探索“公司+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鼓励多方合作,建立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更多企业和投资者参与农村资产多元化利用,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让沉睡的资产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让产业兴旺反哺资产增值,形成资产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朱家湾村以产业招引为抓手,引入20余家企业入驻,通过系统盘活闲置农房等资源,发展民宿74家,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带动全村3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更实现村民人均年增收1.7万元、村集体年增收突破200万元的发展成效。”营盘镇一位工作人员说。
目前,柞水县81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突破20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村25个。当下,农村集体“三资”整治工作正持续深入推进,将持续为全县村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李小龙 唐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