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军地同心共谱鱼水新乐章——我市深入推进双拥工作综述
2025-08-06IP属地 湖北2

在黄河奔流入海的壮阔怀抱中,在渤海潮起潮落的澎湃节奏里,东营以“六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荣光,奏响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乐章。

荣誉背后,是东营军地携手共进的生动实践,是这座城市与人民军队鱼水情深的有力见证。从革命年代的热血烽火,到新时代的砥砺奋进,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年轻城市,始终坚持推进双拥工作,让军民团结的力量激荡成潮,奋力谱写“军爱民、民拥军”的壮美乐章。

“硬杠杠”托底,双拥跑出“加速度”

“在东营当兵,是种实实在在的幸福!”这是驻东营官兵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这份幸福,源于实打实的政策保障:军转干部实行“双向选择+公开选岗”两种安置方式;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市以上国企、县区属国企”三轮选岗;全力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随军家属未就业期间生活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月2100元,自谋职业的随军家属凭申请可领取6万元就业补助,各项标准位居全省前列;驻地官兵子女入学入托打破地域限制,按照官兵意愿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东营军供站被军委后勤保障部、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全国重点军供站”……

我市建市虽晚,但广泛借鉴了其他城市的双拥工作经验,这里又有胜利油田,相关配套和衍生产业发达。“这种先天优势有利于推进双拥工作,但我市最大的优势是高标准抓好落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王克杰说。

我市先后出台《关于规范提升全市公共服务场所军人依法优先优待标识的实施意见》《东营市油地军双拥共建机制实施意见》《东营市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目录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实现双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不折不扣把制度规定落实到末端,东营有“硬杠杠”。我市把党管武装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重大任务实行“双清单”机制,把任务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定领导、定责任、定任务、定时限、定人员、定目标,列单推进,确保落实。

这种把双拥工作刻进“制度基因”的劲头,让“硬杠杠”成为双拥工作的“加速度”。2004年,我市跻身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行列,此后每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东营市都未缺席。

真感情升温,鱼水情暖到心坎里

“参军报国,强国有我。”今年春天,东营市新兵入伍仪式在广饶县役前训练广场举行,新兵们发出铿锵誓言。今年,东营军供站不仅提供优质膳食保障,还为每位新兵送上“军供大礼包”——内含军旅笔记本、家乡水等,融新时代强军文化、军供红色基因于一体,深化了新兵群体的家乡认同感。

这样的故事,在东营俯拾皆是:建成东营市民兵综合训练基地;为武警东营支队实施“智慧磐石”“智慧监管”工程;河口区、广饶县投资建设民兵训练场;全市法院专门开辟涉军停偿案件绿色通道,先后审结涉军案件53件;市胜利医院免费为驻军部队查体;全市各界踊跃走访慰问各驻军单位,累计赠送慰问品价值1200余万元……2020年以来,全市为部队办实事120余项,数亿元投入化作看得见的温暖。

退役军人的幸福感同样“满格”。今年4月24日,在转业军官回访座谈会上,退役军人李锐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用人单位根据我的能力与工作经历,安排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在各方帮助下,我迅速适应了新环境并融入了集体。”今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转业军官安置情况回访调研工作,主动听取退役军人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我们在安置后进行跟踪回访,是为了进一步掌握岗位落实、工资待遇落实,以及转业军官个人适应程度、工作中的表现等情况,为下一步的就业安置工作积累经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迎雪介绍。

从聚焦“前线”“前沿”“前哨”解难题,到紧盯军人“后路”“后院”“后代”办实事,我市拥军支前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安置就业方面,创新推出“3+2”安置机制,军转干部实行“双向选择+公开选岗”两种安置方式,退役士兵推行三轮选岗;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率和满意率始终保持100%,随军家属未就业期间生活补助标准位居全省第一;妥善安排现役军人子女入学,让官兵无需为“后方”担忧。

“拥军曲”奏响,双拥基因薪火相传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感人的革命故事化作红色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孩子们心间。5月28日,广饶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大码头镇西刘桥小学举办“弘扬英模精神践行英模事迹”主题活动,通过一系列如唱英模歌曲、讲英模故事、赠英模书籍等“六个一”活动,为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类似这种红色教育活动在全市学校、社区、军营广泛开展。我市不断强化社会化拥军力度,持续强化思政引领,以榜样的力量合力唱响“老兵永远跟党走”时代强音。积极承办退役军人事务部全国老兵宣讲团“老兵礼赞新时代,跟党奋进新征程”巡回宣讲、黄河魂·英雄梦——讲好黄河流域英烈和退役军人故事行动等系列活动,弘扬黄河文化、红色文化。

作为一片流淌着红色血液的热土,我市持续强化国防教育阵地建设,投资2.1亿元修缮东营烈士陵园、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国防教育基地达56处,年接待35万人次。实现干部国防教育全覆盖,全市6所市、县区党校都把国防教育纳入干部培训计划,14所大中专院校、105所初高级中学把国防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融入课外活动,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已深深融入每位黄河口儿女的骨血。

走在东营街头,“拥军街”“荣军商圈”“双拥公园”这样的标识随处可见,街头巷尾的暖心服务都化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便利。近年来,我市打造13处“荣军商圈”“荣军一条街”,让军人军属在购物、就医、出行等场景享受专属优待;在全国率先实施“崇军医养”工程,60岁以上退役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医养结合服务范围;为重点优抚对象购买综合商业保险。

众多举措让“千企万店齐拥军”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商户们挂在门口的“荣军优惠”招牌,是老百姓见了军装就热情招呼的淳朴真情。

潮起黄河畔,荣耀铸军魂。东营的双拥故事,是黄河奔涌的壮阔,是渤海潮动的澎湃,更是军民手拉手、心连心的温暖。在这片热土上,军爱民如鱼得水,民拥军似海深情,正共同谱写新时代的“鱼水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