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文梅 北京报道
一堂课40分钟,唐小熊只讲了10分钟,30分钟都是小学生们在讲、在讨论。这是今年7月,他在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镇中心小学(下称“腰站子小学”)的现场体验。
当天,唐小熊作为志愿者,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安全教育课。他说:“孩子们开动脑筋,互相提示和补充,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课堂反应热烈,培训效果非常好。”
7月初,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携手复旦大学EMBA户外运动协会公益专项基金、厦门大学EMBA户外俱乐部戈友公益专项基金、同济大学EMBA戈友会公益专项基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戈友会爱与健康专项公益基金、交大安泰EMBA户外专项基金等五所高校商学院的戈友公益同道,将“儿童安全盒子”和应急救护等公益项目带到了甘肃瓜州的腰站子小学,共同见证了“校园安全示范校”项目在该校落地启动。
唐小熊来自上海,是一位市场经验颇丰的企业家,他也是复旦大学戈友会会长。和唐小熊一起不远千里赶到瓜州的,还有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秘书长黄毅、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监事汪青松、复旦大学EMBA户外运动协会会长陈晓韵、复旦大学EMBA户外运动协会公益专项基金理事长周才池、厦门大学EMBA户外运动俱乐部会长黄建勇、同济大学戈友公益专项基金理事长邱晓宇,以及复旦大学李晓林、于淼、王雁等多位志愿者。瓜州县教育局教育工委党组成员副局长葛岩明、腰站子中心小学校长王强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复旦大学戈友会会长 唐小熊
唐小熊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发起和参与这个公益项目的都是商学院校友,他们也都是多次参加过戈壁挑战赛的戈友,对戈壁有感情,对公益有热情。他们有信心把这件事扎扎实实做好,争取3到5年内将项目覆盖到瓜州18所小学,让更多同学掌握自我保护的安全常识,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群商学院的校友,缘何情牵西北戈壁乡村的孩子们?为何将公益焦点关注于安全教育?如何才能长期、持续地将公益进行到底?
就此,《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该公益项目的几位主要负责人——唐小熊、陈晓韵、周才池等。在他们的讲述中,一幅洋溢着戈壁情愫、闪耀着公益荣光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公益的起点源于爱
据了解,复旦大学EMBA户外运动协会公益专项基金,厦门大学EMBA户外俱乐部戈友公益专项基金、同济大学EMBA戈友会公益专项基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戈友会爱与健康专项公益基金、交大安泰EMBA户外专项基金等五个公益专项基金,都隶属于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该基金会成立于2011年,主要致力于教育、安全和环保三大公益领域,目前下设13个由商学院校友发起的公益专项基金。成立至今,其以平实稳健的工作风格赢得了捐赠人的认可,被北京市民政局评定为4A级社会组织。
起初,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的教育公益更多聚焦乡村教育硬件的补充完善。近几年,随着乡村学校硬件设施逐渐饱和,软件如何跟上成为需要更多关注的薄弱环节。
经过综合调研,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认为,乡村孩子们的安全常识教育已成为不能再等的关键一课。于是,他们花了大约三年时间,在四川青川做了一个安全教育培训的实践基地。当时,包括唐小熊在内的很多戈友都曾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
2021年,复旦大学EMBA户外运动协会公益专项基金成立。有戈友建议,把四川青川的儿童安全教育项目引入甘肃瓜州腰站子小学——一个他们已经做了多年的教育公益点,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恰好腰站子小学的景宏刚主任也曾和多位戈友一起去青川做过志愿者,他对那次体验印象深刻,也对儿童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有支持方,有需求方,当地教育局等政府相关部门欣然搭台,几方一拍即合,这事成了。
据唐小熊介绍,此次为腰站子小学送去的儿童安全教育公益教材由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经过几年的钻研和探索,多次更新迭代而成。教材包含18门课,每门课针对一个不同场景,以图片、卡片等通俗直观的呈现方式,帮助孩子们掌握在教室、走廊、操场、户外等不同场景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规避危险,保护自身安全。当地政府、学校和孩子们对这套儿童安全课程的认可与喜爱远超预期,特别是课堂上同学们的纯真热情和积极参与令人动容。
复旦大学EMBA户外运动协会公益专项基金理事长 周才池
周才池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腰站子小学之行让同去的几位复旦校友感触良多。一则感慨这样的项目落地,对当地的孩子们不啻是一场安全教育的及时雨;二则感慨孩子们清澈且充满期盼的眼神,让所有为项目落地作出努力的公益伙伴都深受感动,更觉得自己做公益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返回上海之后,复旦李晓林同学特意购买了印有复旦大学LOGO的纪念品小熊,寄给了参与这次活动的孩子们留作纪念,他们的眼神让他永远难忘。”
复旦大学EMBA户外运动协会会长陈晓韵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协和教育集团公益事业负责人。早在20多年前,她就开始参与公益事业,从早期的协和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到今年刚刚拿到登记证书的上海市协和教育发展基金会,她都是创办者和见证者。多年的公益实践,让她对公益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观察。
陈晓韵认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普惠,乡村学校硬件投入不再是刚需,当下更需给力的是软件投入。此时正值夏季,暑期安全教育就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她指出,这次之所以把儿童安全教育这个项目推广到腰站子小学,原因有三:学校需要,教材成熟,落地有声。“对校长来说,这个项目落地,为争创‘安全示范校’奠定了基础;对老师而言,这套教材拿到手就可以用,操作性很强;对孩子们来说,学习方式很新颖,实用性很强。比如小组教学,互动讨论,代表发言等多种灵活有趣的形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参与的热情度就会非常高。”
课堂上孩子们开动脑筋,探讨除了学校、教室、操场、街道和家庭等常规环境之外,可能产生安全隐患的不同场域,一幕幕头脑风暴、交流热烈的场景让陈晓韵难掩欣喜。她认为,孩子们的真实反应为这堂课赋予了更生动的内涵,效果不言而喻。
复旦大学EMBA户外运动协会会长 陈晓韵
项目的未来与创办者初心紧紧联结。周才池感慨道:“我们这些同学因戈壁挑战赛而结缘,一起走过茫茫戈壁,对这个地方有感情,有机会为它做点事情,我们很高兴,也愿意踏踏实实地做出点成绩。再者,项目在四川青川有过落地的成功模式,这次在瓜州启动,是带着经验再次出发,期待能越做越成熟、越完善。加上还有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这个汇聚戈友公益力量的好平台,我们有信心能做好。”
商业的终点是公益
商学院校友们的另一身份大多是企业家,他们有自己的实体,时间并不充裕。而做公益需要投入金钱,更需投入心力和精力。如何能够使得“儿童安全盒子”这个公益项目可持续健康发展,而非在时间的流逝中成为昙花一现的“短命”项目,这是个问题。有人、有钱、有资源、有热情,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公益项目就可以“躺平式”发展?这也是个问题。
周才池说,虽然起步不错,但他和公益伙伴们也对该项目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有着清醒的认识。
“必须清楚地看到,我们的教育,包括培训等场景模拟都在不断更新迭代和变化。比如,四川青川的安全培训,需要面对的场景是地震、水灾,森林植被等,类似沙漠这样的地形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但到了甘肃瓜州,更多面对的是戈壁、沙漠、狂风、旱灾等。每个地方面临的自然灾害和危险节点,差异很大。所以,如何能够做出一套适应大多数环境和场域的、具有实操共通性的安全手册,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周才池坦言。
据了解,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目前下设的十多个公益专项基金都是由各家商学院自发创办和组织的,这些专项基金每年都会募集善款投入相应的公益项目,基础较好。
复旦大学戈友会会长唐小熊给《华夏时报》记者算了一笔账:“腰站子小学这个公益项目,我们算过成本,包括建教室、买设备和教具等支出,在8万元到10万元左右。如果我们用3至5年时间,联动5到6所商学院一起推动,在公益资金有保证的基础上,我们既要确保培训教材的精良度,也要满足校方的实际需求,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下一步,我们将向更多戈友发起动员,汇聚更多爱心和力量,争取3到5年内将项目覆盖到瓜州18所小学。”
本次“儿童安全盒子”项目之外,回顾复旦戈友的公益轨迹,并不算短——前些年,他们就对腰站子小学给予了持续帮扶;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倾力支持;联合其他商学院校友推出“草方格”防风固沙公益项目;参与“好校长成长计划”等戈壁公益项目……
“每年去参加戈赛的商学院校友都有几千位,复旦大学今年有近200位戈友去戈壁。我们每年都会从中发现一些热爱公益、愿意为公益捐款、捐钱、出时间、人力和物资的戈友,这些有爱心、有情怀、有能力的戈友被不断吸纳到我们的公益队伍,团队壮大,能量加持,推动专项基金健康发展。我们真真切切地把公益专项基金的所有善款都用到了校友们看得见、摸得到的公益事业上。”唐小熊不无自豪地说。
问起唐小熊过往的公益经历,他强调“有能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是喜乐的事。”
多年前,唐小熊曾和公司同事们一起帮扶新疆伊宁地区的乡村孩子,其中,他资助的一个女孩,如今考入上海的大学,开启了新的人生旅途,这让他欣慰开怀。
“公益慈善不分国界,不分人种,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你有心,都可以去做。有钱可以捐钱,没钱可以投入时间,可以当义工。公益让人间充满更多的爱,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温暖,对整个社会的向上、向善和向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唐小熊对公益的体悟愈发深刻。
采访中,周才池还以复旦大学校名的缘起“旦复旦兮,日月光华”这八个字,阐释了他心目中复旦学子对光明与进步、公平与正义的永恒追求。他觉得,正是秉持着这样美好的信念,一代又一代复旦人一直行进在“理想,坚持,行动,超越”的征途上。“无论我的家庭也好,公司也好,我一直希望我们能吸引和号召更多人主动积极地参与公益,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生命影响生命,带动更多人拥抱公益。”周才池说。
谈及企业家与公益,陈晓韵表示,从社会职能分工的角度来看,公益事业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和政府,从企业家发展的本质而言,企业家做好企业本身就是公益,因为企业家有社会责任。比如疫情期间,比如经济形势不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下,企业家能够克服困难,坚持经营好自己的企业,坚持给员工发工资、给予他们应有的保障,已属不易,都是善举。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愿意拿出时间、金钱和精力助力公益事业,值得肯定和点赞。因为企业家们的爱心和善举,从另一层面也对应了“马斯洛需求理论”,为他人创造福祉是每个人作为个体生命发展的最高需求。
这让人想起不久前,复旦大学120年校庆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40周年期间,有同学问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商学院培养的商业领袖,为何需要具备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
陆雄文答:“企业创立的起点是自立,最终更多的是回馈社会。你这一生不管创造多少财富,你自己消耗的财富是很有限的,站在这样的角度,企业家为社会公益做点贡献是理所当然的。我觉得,有这样的公益心的人,不仅自身的境界更高,企业能够走得更远,对很多的问题也能够更加豁达和清朗。因为,你已经不再为那么狭隘的动机去奋斗,而是站在一个更具价值感、更有成就感的高度去奋斗和发展。”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