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春天,“肖某、董某莹事件”一夜之间点燃网络。故事要素很抓眼:名医、名校、背景深厚的家庭、学术造假、违规行医、权力关系……一个个关键词,像是剧本杀里精心设置的“冲突卡”,几乎精准对准公众的情绪软肋。
调查与通报舆论发酵后,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部门成立调查组,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纪检组介入,北京市有关部门参与配合。
可是,当 8 月 15 日的调查结果真正发布时,网络热度已经明显下降。
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是双重的:每一次舆论事件都会调动公众的愤怒、共情、正义感,但这些情绪并没有机会沉淀成更深的反思或行动,而是被不断稀释在下一个热点里。我们成了“情绪短工”,被事件轮流招募,然后在热度结束时被无声解雇。
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拒绝互联网。信息流的便利、热点的聚焦效应,本质上是公共监督的一部分。
看着那熟悉的脸庞,我竟想不起来他是谁——这句话,不该成为我们公共记忆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