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服务前移,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
组建6人专业化预审服务团队,建立“上门问需+定制服务”工作模式,常态化开展咨询指导、政策宣讲等活动,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企业研发一线。去年以来,累计实地走访企业40余家,解决难点堵点问题60余个,真正实现知识产权服务与企业创新需求精准匹配。
二是风险前置,打造质量管控双引擎。
实施申请质量动态监测,深入分析企业前期专利预审情况,引导企业建立专利申请内部遴选机制,针对检索盲区、权利要求过度概括等高频问题,开展“痛点解剖式”专题培训10余场,指导企业有效规避“简单紧凑”“缺乏实用性”等常见驳回风险。
三是视野前瞻,助力未来产业蓬勃发展。
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定期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预审情况开展研讨交流,指导企业围绕产业发展风向,提炼技术要点,优化专利布局。去年以来,助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高性能复合材料、智能装备、新型储能等7个产业领域共计52件专利进入快速审查通道,有力保障未来产业企业在细分领域长期处于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