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运输  机动  汽车  公司  废旧  机动车  成都市  摩托车  交通运输  供应 

科技支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日期:2024-05-17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3jjewl.riyuangf.com/mobile/news/19604.html
核心提示:原标题:科技支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

原标题:科技支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容。以科技支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增强数实融合新动能,对南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具有重大意义和战略价值。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南京数字经济保持领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全省第一。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达到8002亿元、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3位。《2023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赛迪顾问)显示,南京名列“2023数字经济百强市”第8位、副省级城市第5位。作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南京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综合实力继续稳居全国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显示,南京创新能力指数为77.23分,位列全国城市第4名、副省级城市第2名,与上年度排名持平。《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南京全球排名第6位、较2022年上升两位。在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南京科技集群排名全球第11位、中国上榜城市集群第4位。

初步构建全链条全覆盖生态。历经多年努力,南京已经初步构建领域广泛、链条完整、国之重器的科技平台基础设施生态,即: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各1个,大科学装置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1个。其中,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EDA国创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属于数字技术领域重大科技设施。

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科技成果。紫金山实验室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成功发布6G全频段全场景普适信道建模与仿真技术等多项创新成果。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在国内率先突破6英寸碳化硅器件批量生产技术。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战略合作,成功构建全国规模最大的开源软件供应链知识图谱。“问天Ⅰ”类脑超级计算机发布重要技术成果,突触智能规模达到全球第二。

接下来,南京应以科技支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一是健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巩固科技支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设施基础。重点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建成国际领先的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综合试验示范平台;聚焦工业软件、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等重点方向,协同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加快筹建(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健全产业对接和企业协作机制,做强计算机软件新技术、毫米波、移动通信、宽禁带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等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等围绕前沿领域“开枝散叶”,联合行业龙头等加快筹备、孵化一批新的国家级创新中心。

二是聚焦重点促进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支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际效能。优先支持江宁开发区、浦口经开区、江北新区研创园等,以紫金山实验室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为核心引擎,协同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集“研、发、制、产、用”于一体的、闭环式的创新型产业发展平台。聚焦电子信息、软件信息、智能电网等优势产业集群,统筹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人才、平台资源,健全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的“科技产、产技科”双向协作机制。重点面向数字产业领域探索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加快推动“四链”融合、引导体制内科研人员勇敢走出“舒适区”。

三是集聚人才资源,以多层次人力资本保障科技支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面向数字技术重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为战略科学家、顶尖技术专家、高水平创新团队及紧缺型产业人才“建档立卡”,建设高层次数字科技人力资源集成开发平台。加快推动在宁“双一流”等高等院校,协同行业龙头共建数字产业学院、新工科专业和交叉学科专业,优先面向市场需求培养一批应用型、复合型数字科技人才。重点支持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东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等面向前沿技术领域,培养发现一批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型人才。

四是构建“双循环”枢纽,以双向开放促进科技支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聚焦集成电路、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等核心领域,优先聚合沪宁沿线创新要素、协同增强数字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重点围绕智能电网、软件信息、轨道交通、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等优势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放大“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自贸试验区”叠加优势,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重塑。依托“南京创新周”探索海外“创新飞地”,围绕数字技术前沿领域设立数字技术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面向全球市场集聚创新要素资源。

五是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资金保障。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对标国内一流城市打响全国创投市场南京品牌。壮大“金鱼嘴”每日路演平台,探索设立常态化的“数字科技”子板块市场。对标一流城市优化创投机构考核机制,引导风险资本“投本地、投早、投小、投数字科技”;畅通数字科技企业“沪深北”上市通道,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上市板块。支持紫金投资集团统筹市企业征信公司和南京金服平台资源,围绕数字技术中小科技企业和团队创新评级体系,面向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等,提供以“创投思维”为导向的第三方信用信息评级服务。

六是做优数字新基建,增强科技支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算运存”能力。对接“东数西算”工程,打造长三角算力资源调度江苏核心和江苏省算力资源调度核心;实施“南京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面向科技服务、研发试验和技术创新等提供“普惠算力”。支持广电5G网络全面商用,加快推进广电与电信运营商网间互联互通、中国广电5G核心网东部中心落地南京。整合“孤岛”资源、促进存量数据中心结构优化,加快构建梯次布局数据存储生态体系,引导数据中心应用绿色节能技术和产品,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据中心)和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

【作者刘永彪为金陵科技学院校长、教授,长江双碳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忠海为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1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省市协作项目“加快推动南京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1XZB014)、2022年度南京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支撑南京数字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202206006)研究成果。】

来源:南京日报

本文地址:http://3jjewl.riyuangf.com/news/19604.html    迅易阁 http://3jjewl.riyuangf.com/ , 查看更多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新闻列表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