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设备    参数  系统  经纪    教师  机械  中国 

《爆裂鼓手》中剪辑的叙事作用

   日期:2024-09-19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dgsw198.xhstdz.com/news/20792.html
核心提示:(前排提醒:是学术垃圾的搬运)《爆裂鼓手》是美国重要的剧情音乐片,在镜头和衔接上极具特点,呈现不少经典的剪辑片段,也因此

(前排提醒:是学术垃圾的搬运)

《爆裂鼓手》是美国重要的剧情音乐片,在镜头和衔接上极具特点,呈现不少经典的剪辑片段,也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剪辑奖。精彩的剪辑不仅能够实现视觉上的连续性,还能通过画面和镜头组接,强化影片的视听效果,反映拍摄者的意图,进一步起到抒情和表意的功能,承载批判思想,为影片的叙事提供辅助。文章以剪辑为切入点,通过对叙事内容和叙事节奏两个方面的分析,探究影片的剪辑在叙事层面的作用,并挖掘其中隐藏的导演的作者性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爆裂鼓手》;剪辑;镜头;节奏

《爆裂鼓手》是2014年布伦屋公司出品、索尼经典影业发行的剧情片,由美国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改编并执导,迈尔斯·特勒和J·K·西蒙斯主演。影片被美国电影学会(AFI)评为年度十佳电影,并在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六项提名,最终一举拿下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共三项大奖。

片名“whiplash”是热爱音乐的鼓手Andrew第一次参与校爵士乐队排练时的曲目,英文含义为“鞭打”,暗示魔鬼导师Fletcher极具争议的教育方式。成长在单亲家庭的19岁少年Andrew一心想成为顶级的爵士乐鼓手。他幸运地被Fletcher选中进入校乐队,却在其狂躁、喜怒无常的教育风格中陷入对完美的偏执,用非常规手段挑战极限,对音乐的初衷变为和Fletcher近乎疯魔的对决。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整体节奏非常快,人物冲突不断升级。尽管导演达米恩·查泽雷认为结局实际是悲剧,但精彩的剪辑完美地融合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在叙事内容和叙事节奏上起辅助作用,既能提供循序渐进的紧张感和大起大落的酣畅感,又能促使观众对影片内容进行深思。

电影需要通过镜头来说话。镜头能够反映拍摄者的意图,因为观众可以从它拍摄的主题以及画面的变化,感受创作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爆裂鼓手》的镜头中,视角、景深、角度、轴线、光影的特点能够表现出人物在现实和心理上的对立、冲突和融合,并进一步流露创作者的情感倾向。

当一个镜头的空间截取让观众认为是角色的目光看到的取景时,就可称之为主观镜头。[1]在主观镜头中,观众所见与角色所见完全相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剧中角色对世界的感受。

《爆裂鼓手》中使用了大量的主观视角。一种是人物的主观镜头,焦距、运动、构图以及画面的其他控制因素都反映出角色的主观感受。Andrew在还未进入校爵士乐队时曾在门外偷看,这一主观镜头存在明显的暗角,符合他趴在门缝上的状态;镜头最初比较晃动,但最后定格在乐队的鼓手身上,符合他的偷看时的视觉状态和人物目标。通过一组主观视角,便能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图1 Andrew偷看乐队排练的主观视角

主观视角和人物视线相配合,具有极强的连贯性。在影片结尾高潮Fletcher挑衅Andrew后,他在前台介绍曲目时并没有给正面镜头,而是顺着Andrew的视线给背面镜头;之后Andrew看向其他乐手,乐手的侧面镜头和舞台上乐器的位置关系一致。每次切换镜头时,都会呈现Andrew的反应,包括神态、视线等面部细节。

Andrew的视线对观众起引导作用,让观众对下一个镜头的画面内容产生心理预期。由此,既可以达到镜头间的顺畅连接,也能够让观众带入Andrew的视角,感受到他内心的慌乱。

图 2 通过Andrew的视线衔接主观镜头

另一种是跟随式镜头。从人物背后跟随拍摄的镜头,由于观众的视点与被摄主体的视点重合,因此同样能表现出主观镜头的效果。[2]在Andrew上台前,影片使用跟随式长镜头,让观众仿佛被Andrew带领着参与故事。镜头的特点如路过Fletcher身旁时却不做任何停留,其中略微的僵硬感传达Andrew的紧张与焦虑。

图 3 跟随式镜头 表现主观效果

可以说,《爆裂鼓手》是一部优秀心理学电影,Andrew的心理变化是故事的重点之一。因此,大量的主观视角为观众呈现Andrew的心理世界,深思影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除了主观镜头,《爆裂鼓手》使用大量浅景深镜头,使主体和背景分离,在突出主体的同时,给观众代入多种不同的情感。

Andrew十分内向、不自信,在被同学说坏话、被老师辱骂时,都没有反抗的行为。与之对应,影片采用浅景深镜头,反映Andrew的孤立感。在与喜欢的女孩Nicole对话时,景深较深;对话一结束,景深迅速变浅,Nicole的身形虚化,暗示她并不能让Andrew有太多挂念,这一点在之后的分手原因中得到印证。

同样,在走廊行走、乐队训练时,镜头中只有Andrew是清晰的,人物忽视外部世界,只注重于自己的内心的音乐梦。浅景深在Andrew敢于还击后依旧存在,或是出于紧张,或是出于恐惧,但都引导观众注视他坚固的精神世界。

图4 浅景深镜头 注视精神世界

轴线原理是传统影片剪辑的主流规则,需要在轴线的一侧区域内设置机位,以保证观众视觉和心理上对空间感的认知不产生混乱。《爆裂鼓手》中既有对轴线原理的遵循,也有对其的突破,主要取决于画面内容。

当场景氛围比较平和时,如Andrew和父亲在影院的对话,以及在餐馆和Nicole的聊天中,影片采用标准的正反打镜头;而当矛盾冲突十分激烈时,导演选择突破轴线原理,用越轴展示画面中的不稳定因素。Andrew因为节拍问题而接连被Fletcher扇巴掌,随着数拍子的节奏和扇巴掌的声响,人物的左右位置不断变化,连续两次发生越轴。

图5 越轴镜头 激化矛盾冲突

在这一组对话镜头,对话速度、剪切频率和节奏都很快。导演想表现激烈的冲突,体现Fletcher的严厉,如果只采用一边的的镜头切换,人物位置转变单调,难以营造心灵上的震撼。所以采取越轴的方式,加快节奏,同时带来景别上的刺激,加深观众的心理刺激度。因为观众更多的注意力在人物的矛盾冲突中,且剪辑点和耳光声重合,所以越轴带来的暴力感很好地掩盖不适和迷茫。

不同的拍摄角度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拍摄角度能表现作者的不同创作意图,产生特殊的画面表现力和美感。《爆裂鼓手》中多次出现Fletcher的仰拍镜头,表现他作为魔鬼导师的身份压迫感。

在Fletcher吼骂疑似走音的长号手Fudd时,几次对Fletcher的大特写镜头都是微仰拍的视角,显现出人物的高大和无形的压迫感;对于Fudd而言,不仅角度是平视,而且画面有一半被Fletcher的手臂遮挡,人物的弱势地位由此显现。

图6 仰视镜头和俯视镜头 体现身份地位

不同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传递不同的情感倾向,仰拍角度越大,传递的压迫感越强烈。[3]在最后的表演中,Fletcher向Andrew挑衅时,镜头是微仰拍;一曲终了,Fletcher成功让Andrew难堪时,仰拍的角度明显增大,这是他征服感最强的时候;之后,Andrew掌握了表演的节奏,Fletcher的权力下降,角度变小;最后,两人关系在音乐中转变,达成完美默契的沟通,拍摄角度继续减小。

图 7 不同仰拍角度传递的不同压迫感

但是,尽管Andrew在表演中不断掌握话语权,但在两人的关系镜头中,他的镜头始终是俯拍,而Fletcher的镜头一直是仰拍。这蕴含着导演的思想倾向,即Andrew实际上没有赢过Fletcher,他依旧陷入Fletcher斯巴达式的教育中。这正是影片的悲剧性所在。

光线是镜头造型的基础。由于光线的变化,拍摄对象的形状、质感、明暗层次等要素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让镜头通过光影展示意境。顶光摄影使演员的面部表情很不清楚,眼睛只能呈现出两个黑暗的阴影。[4]因此,这种布光方式在人像摄影中不受欢迎。但《爆裂鼓手》多次使用反传统的顶光,体现人物的神秘感和危险感。

有观众认为《爆裂鼓手》是“两个疯子互相成就”的故事,而在影片伊始,相同的灯光效果就已暗示这一共性。长镜头逐渐拉近Andrew,之后Fletcher进入,白衣的强反光性让Andrew在视觉上处于光明的一方,产生被黑衣的Fletcher压迫的效果。但实质上,两人都处于顶光下,人物的眼眶、颧骨如凹陷般被阴影笼罩,暗示虽然两人明面上矛盾冲突不断,但在骨子里是相同的,即对艺术的疯狂。

图8 顶光表现神秘和危险

按照以往经验,《爆裂鼓手》应当是一篇小人物经过努力与磨难后取得成功的励志故事。因此,最后的反转才让人措手不及。但是,影片开头的反传统布光就已表明立场[5]:Andrew和Fletcher都是危险的疯子。由此,影片通过呈现英雄的悲剧故事,流露出反励志的思想。[6]

在《爆裂鼓手》里,叙事节奏所带来的震撼感极其强烈,因为影片做到了内容节奏与蒙太奇的相辅相成。内容节奏指由情节发展的内在矛盾冲突或人物的内心情绪起伏而产生的节奏,通常以演员的表演为基础。[7]《爆裂鼓手》“音乐片”的特殊性导致其节奏的来源有二,即音乐和人物情绪,并通过景别、镜头长度、运镜等来辅助呈现。

节奏原为音乐术语,指音响运动合规率的周期性变化。《爆裂鼓手》的故事与音乐密切相关,片中有大量的听觉元素,它们和画面内容之间存在规律性,这种规律形成影片的节奏。

首先,影片在声画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将强拍作为剪辑点。剪辑点选在音乐的节奏点上,通过镜头的变化获得视觉上的节奏感,即“让画面跟着音乐走”。在开头,由于影片的拍摄基本上在洛杉矶而不是纽约完成,所以需要通过户外镜头,迅速让观众相信故事发生在纽约。在这组空镜头中,几个剪辑点都在旋律的重音上,借助强节奏感的爵士乐,能够十分容易地让观众接受纽约的城市氛围。

图 9 渲染纽约城市氛围的空镜头

其次,从宏观层面而言,声画在时间序列上的关系体现Andrew的成长历程。开头一片黑暗,只有鼓声缓缓加快,乐音为先,让观众预先捕捉到严肃的气息,在片头就给情绪定调。[8]第一次参与排练时,Andrew的每一个活动都慢了半拍,体现了他深深的不安。排练后,Andrew怀着不甘,忍受痛苦挑战极限地练习,剪辑使画面上的鼓点节拍落后于声音上的节拍,说明他仍未达到理想的境界。在最后的反击曲上,Andrew的动作掌握着画面的构图与节拍,达到了追求的目标。由此可见,音乐的节奏与画面融合,通过Andrew丢失节拍后又找回节拍的细节,讲述人物成长的故事线。[9]

最后,结尾的表演是镜头、剪辑与音乐的综合应用。镜头的大特写和中近景的切换,以及固定镜头和摇镜头的交替,都伴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当音乐节奏短促激烈时,乐手们的特写快速交叉组接,每个镜头的停留时间都很短,紧张感油然而生;当音乐平滑舒缓时,流畅的摇镜头扫过乐手们,缓冲了之前的焦灼感。慢镜头如安德鲁的汗水在鼓面上跳跃,和快速剪辑的组接能够形成强大的视觉和心理落差,使观众的心理情绪被画面牵引。剪辑配合音乐的运动,张弛有度地形成节奏感。

图10 舒缓的摇镜头 和 快速剪辑的特写镜头

节奏不仅仅局限于声音,在情感方面也有所体现。早在蒙太奇理论建立初期,就已证明剪辑具有情绪感染力。在《爆裂鼓手》中,故事内容和剪辑完美呼应,情感会先上升到一个极高点,随后会稍微回落,下一幕又略微上升,并在这种螺旋式结构中不断高涨,最终升华。因此,剪辑需要配合故事,在情绪激烈处起到烘托作用。

以Andrew的第一次排练时最激烈的两个情绪点为例。Fletcher进教室时,呈现的先是闹钟的特写,随后闹钟的取景范围不断缩小;接下来一系列镜头画面是学生起立、老师特写、放书,剪辑速度极快。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学生的情绪相符合,使Fletcher严苛的形象在还未表现时就流露,渲染紧张的气氛,形成影片节奏的变化。

图 11 Fletcher进入教室前的镜头组

在因Andrew的节拍问题而大发雷霆前,Fletcher在大全景中迅速抬起手臂收势,下一镜中转为中特写呈现。一个很短促的动作却使用两个镜头,具有力量感。之后Fletcher指出Andrew节拍不稳的问题,他在视觉上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从而产生越来越强的压迫感。由此,观众将”压迫感”和“Fletcher的距离”之间建立起统一的关系,所以在他转身离开时,压力感倏然下降,导致被飞来的椅子吓到,Andrew和观众的节奏被打乱。之后,镜头失去稳定,映射局势的混乱和Andrew内心的失控;再加上暴力刺激的越轴镜头,人物间的矛盾和冲突达到极值。剪辑和人物的情绪配合,能够产生新的情绪感染力。

图 12 人物距离和压迫感的关系

《爆裂鼓手》的剪辑在叙事中发挥重要作用。镜头的主观视角和浅景深的特点,力图让观众与Andrew共情,展现他孤独却强大的精神世界,为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影片提供了可能性。

在影片中,Andrew和Fletcher是矛盾的两个个体,导演通过对轴线原则的突破,加快节奏,放大两人间的矛盾冲突。镜头的角度说明Fletcher始终是这组关系中的上位者,因为尽管Andrew最后找回了自己的节奏,但他仍是通过Fletcher遵循的、饱受批评的斯巴达教育方式;究其原因,影片的布光中已略知一二,两人虽然着装不同,居于黑白两极,但都在顶光之下流露出潜藏的神秘和危险,实质上都是为了艺术不顾一切的疯狂之人。

故事终了,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原因在于剪辑对节奏的辅助。电影剪辑带来的音乐和情绪的节奏,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尤其是《爆裂鼓手》中运用的多种剪辑技巧,如特写镜头的大量使用和快慢镜头的交替组合,使得音乐题材的作品突出了自己的视觉特性。达米恩·查泽雷通过剪辑在内容和节奏两方面的作用,在视听盛宴中载入反励志的负能量:追求艺术的道路是孤独的,其中的美好和艰苦只有自己知晓。由此引发观众深思,唤起悲悯之心。

[1] 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p.142。

[2] 朱尉,贺清,运动镜头的功能和表现力[J],青年记者,2008年,第32期:p.73。

[3] 甄桢,张苇,论动画电影镜头角度的心理暗示作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年,第2期:pp.122-124。

[4] 李瑞,戈登·威利斯:电影光线的心理大师[J],电影评介,2018年,第6期:pp.60-62。

[5] 杨箫箫,《爆裂鼓手》对惯性传统的"逆反"[J],青春岁月,2018年,第11期:pp.94-95。

[6] 安莹,从反类型叙事看达米恩·查泽雷的作者性[J],电影文学,2020年,第10期:pp.66-70。

[7] 赵世佳,刘学政,论电影叙事节奏的来源及关系[J],电影文学,2020年,第18期:pp.20-26。

[8] 李稳,4K数字电影剪辑技术研究及应用[D],长沙:湖南大学,2015。

[9] 王文涛,奥斯卡最佳剪辑是怎样炼成的——论电影《爆裂鼓手》的剪辑艺术[J],电影评介,2015年,第6期:pp.31-34。

学术垃圾搬运完毕

感谢看到这里的您(T▽T)

本文地址:http://3jjewl.riyuangf.com/news/20792.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3jjewl.riyuangf.com/ , 查看更多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新闻列表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