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0月27号,一辆从南京南站开往紫金山东站的高铁撞上了一头野猪,造成野猪死亡。这起事件直接将“野猪进城”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毕竟野猪的足迹遍布南京城,它们的身影制造了一幕幕惊险的画面。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南京市政府就以91.5万元的预算聘请“赏金猎人”,可不料一家企业在中标之后,竟然主动的选择了弃权。
那么,南京野猪泛滥究竟到了哪一步?为何这家企业会主动弃权呢?
野猪泛滥
根据估算,南京的野猪数量就达到了五千只,光是江宁区,就大概生活了近700头野猪。这些家伙不仅经常在市区出没,和市民不期而遇,还跑到田里糟蹋庄稼,让农民损失惨重。就连溧水区、浦口区等地都曾出现野猪毁坏农田的案例,造成数万斤粮食损失。
更可怕的是,野猪伤人的事时有发生。比如老人被撞倒、游客受伤、保安被袭,这些事件不仅让受害者遭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也加剧了公众对野猪的恐惧和焦虑。
野猪问题,已经从单纯的生态问题演变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之所以会出现野猪泛滥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生态环境出了问题。毕竟城市发展、环境破坏和食物链被破坏,让野猪越来越多。
这并非南京一城独有的困境,而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有28个省份都发现野猪活动,数量大约有200万头。超过一半的省份都遭受了野猪造成的损失,情况还在不断恶化。
面对高楼大立、道路纵横的城市,取代了曾经的森林、山地,野猪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人和它们挤在一起,抢地盘抢资源,矛盾自然就来了。而且南京还没啥大型猛兽,比如老虎豹子之类的,所以野猪少了天敌,数量不容易控制。
但是,因为栖息地没了,还被偷猎,这些大型猛兽的数量越来越少,有些地方甚至都看不到了。野猪没了天敌,繁殖得特别快,数量一下就多了起来,最后就泛滥成灾了。加上食物链的断裂,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得野猪种群失去了自然的调控机制。
有时候,就会有人给野猪喂东西,可能是出于好意,也可能是好玩。但这种不合理的投喂行为,看似善意,实则助长了野猪泛滥的趋势。给野猪投食让它们习惯了等吃,不再自己找食儿,也更容易碰到人,所以和人的冲突就多了。
高薪聘请
面对日益严峻的“野猪之患”,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试图在保护生态和保障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可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重重困难,防控手段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虽然设想好的办法很多,比如控制捕猎、划定保护区、加大宣传力度,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于是2024年6月,南京市江宁区农业农村局发布招标公告,计划以91.5万元预算采购2024年野猪种群防控技术服务,数量不低于300头。
结果,中标的本地公司却把项目让出来了。这并非偶然事件,反映了野猪猎捕的难度和风险。企业没中标,主要是因为人手不够,而且野猪的后续处理要求太严格,他们做不到。
加上捕猎本身难度就很大,再加上对猎捕方式、处理方式的限制,使得猎捕成本居高不下,导致许多企业望而却步。尤其是限制捕猎方式让捕猎更难了。毕竟根据法律规定,在禁猎区和禁猎期内不能随意猎捕野猪。
就比如西吉县曾经悬赏捕猎,但限定了捕猎方式,只能用一些不太有效的办法,结果大家既抓不到动物,赏金也拿不到。而且抓野猪不容易,得有本事和趁手的家伙什儿,还蛮危险的。
即使有政府的补贴,但由于猎捕成本高、风险大,“赏金猎人”们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收益,导致猎捕队伍难以长期运作。宁夏西吉县的案例就表明,简单的“悬赏”并非解决野猪问题的万能钥匙,科学合理的猎捕方式和管理机制至关重要。
此外,野猪活动区域通常与市民、游客的活动区域重叠,如何在保障公众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猎捕,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捕猎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善后处理等都需要专业的团队和规范的操作流程,进一步增加了猎捕的难度和成本。
如果想要减少人与猪的冲突。在城市发展中就要为野猪等野生动物留下足够地盘,别把它们的家挤得太小。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廊道的方式,将不同的动物栖息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网络,方便野生动物的迁徙和交流,从而减少野猪进入人类活动区域的频率。
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划定缓冲区往往意味着要牺牲一部分土地资源,这在实际操作中会面临诸多阻力。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政府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宣传野猪的习性和防范措施,提醒市民不要随意投喂野猪,避免与野猪近距离接触。同时,要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南京野猪出没,提醒我们城市发展别太快。发展城市不能忘了保护环境。城市发展挤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最终连人类自己也可能因此受害。野猪进城,只是生态失衡的一个缩影,它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的人与自然冲突。
生态保护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是解决人猪冲突的根本途径。生态系统就像一张网,少了哪根线都可能散架。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该重新思考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了,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主宰。
结语
南京的“野猪之城”标签,或许能成为一个契机,促使我们反思城市发展模式,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路径。我们需要转变发展理念,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追求可持续发展,将生态保护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野猪的未来,也是人类的未来。守护野猪,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园。
主要信息来源:原文登载于光明网2024年11月15日关于“91.5万预算猎捕300头野猪”,一企业中标后又弃标的报道原文登载于大河报2024年11月12日关于91.5万打300头野猪,南京一企业中标后弃标,知情人:人手不够放弃的报道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2024年11月14日关于南京开出91.5万预算“种群防控”300头野猪,一企业中标后又弃标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