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西太原名校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Ⅰ410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56年,我国公布推行第一批简化字以后,流行的汉字,便有了简体(简化)字
与繁体字明显的区分。学习中文,也就产生了两者之间需要学习哪种字体的选择。按照
过去传统,海外华人地区的学校教学和书报印刷,全是采用繁体字,长期以来,给外国
学生造成一种偏见,认为现代汉字是以繁体字为主流。如今,情况开始转变,海外华人
地区使用简体字的现象增多,最明显的是东南亚华人地区的中文学校已使用简体字读写,
报刊印刷也几乎形成简体字天下。
前几年,凡在美国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已陆续开始传授简体字读写。尤其破天荒
第一遭:2005年5月22日,《纽约时报》上刊载了专栏作家纪思道的文章《从开封
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竟用汉字简体字印出文章标题。这种罕见的举动,不啻
显示追求时尚,也在于紧跟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繁体字省笔成的简体字,渐次成为汉字应用的主流,
除了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的促进,也在于我国特有的方块字本身历经数千年的演变,适
应了文字进化弃繁就简这条规律,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汉字的演变,从契刻在甲骨上
的甲骨文,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战国以前多为大篆,战国以后出现小篆),至在
缯帛、简牍,或凿刻在碑石上的小篆和秦篆,都出现过省却笔画的书写。如甲骨文字基
本上是象形文字,有些字显得繁复,有些字则简单,这种画象的繁杂和简括,已体现繁
写和简写情况。周代的大篆不少字形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相近,也有较多的字开始符号
化。战国文字则以大篆为基础,在笔画上进行了省改。到了秦代,将战国时期各国自行
的文字混乱现象以“书同文”的要求,进行统一整理,推行了比大篆多处省笔的官方文
字——小篆。当时,民间还流行着一种脱胎于篆文的隶书,人称秦隶。以上各体文字在
史学界称为古文字。
汉承秦制,根据传统的书写方式,又在秦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兼取帛书和简文上
的一些简化字,形成一种拉直笔划、方折弧角的汉隶。这是我们今天通称的隶书。中国
汉字的字形演变到隶书,才成为真正的方块字,才有了明确的笔划数道,才有了可辨别
的偏旁部首,才有了根据部首编目审定字形和便于查检的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
字》。随后出现的楷书,正是在汉隶字形框架结构范围内,删繁从简,省笔顺笔,加以
规范而成。如果要说传统文字,楷书的出现,体现的就是汉字传统的承传。
其实,汉字字形的简化,不但在不同字体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简化笔划的现象,即
使在同一种字体的使用过程中,自身也会不断地简化。如甲骨文字目前所见是商代中晚
期相对稳定的使用文字,其中的“车”字,就不难看出其形象的一再简化。复杂的车字,
画着一根横轴,三个车轮,一根直辕,还有缚在辕上的车衡和两副套在马脖上的车轭,
渐次简化成一根横轴,两个车轮,一根直辕和一根车衡,减少了车轭,笔划省略很多,
但是仍具有车辆的形状。篆书中的甲骨文字痕迹还比较明显,尤其是大篆,有的车字,
同样画上车轮、车辕、车衡和车轭。西周时期,金文中的车字,仅见车轮和辕、轴,已
显象征性,会意成分增多。大约到了战国中晚期,刻在石鼓(唐初曾在西安发现的秦国
石墩,其形如鼓,故称石鼓)上的秦国《诅楚文》中,已将车字写成“車”字了(表1)。
表1车的简化
春秋战国以后,缯帛和简牍书写材料在民间使用渐广,民间书写不如官方文书的字
迹要求规整,出现了许多简化字,只要使用广泛,约定俗成,逐渐也就定型。这类字,
通称俗字,也称别字,说明这是非官方正式书写。简牍书写,运笔已较自如,因而走笔
较快,连笔字遂现,行书、草体(汉草)应时而生,简化字愈见增多。值得重视的是,
几经简化了的俗字,有的也移用在政府往来的文书中。汉人蔡邕在《书断》中说,古时
战攻并作,军书交驰,“以篆隶之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所谓赴急之书,就
是写成俗体简化字,省笔易就,速度加快,又节约了时间。社会不断进步,生活节奏加
快,要求提供的信息数量骤增,即使在平时交际往来,同样要求书写时能够省时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