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霸州法院审理的一起变更抚养权纠纷案件中,一个始终低着头、眼神充满惧怕、全程沉默不语的小男孩,深深牵动了承办法官邓琳的心。这份与年龄极不相符的沉重,让法庭的气氛格外凝重。
“他以前不是这样的……”孩子母亲含泪道出原委:父母离异后,男孩长期随母生活,父爱缺失使其性格日渐怯懦,不久前被邻居孩子殴打,更是让他恐惧得不敢出门,见人就躲。
面对孩子紧闭的心门,邓琳法官敏锐地意识到,此案绝非简单的抚养权归属之争,其核心在于修复一颗因家庭破碎而受伤的幼小心灵。“孩子的成长不能等,心理的创伤更要及时疗愈。”她毅然决定,不能仅就案办案。她主动联系专业心理辅导专家,将司法经验与心理疏导巧妙融合,一次次耐心地走近那个沉默的孩子。从讲绘本故事开始,到陪他做互动游戏,法官用温暖与耐心一点点卸下他的心防,温柔地告诉他:“遇到困难可以勇敢说出来,法律会保护你”,这让司法的温度在孩子心中悄然渗透。
时值暑假,这份持续而温暖的陪伴与疏导,如同一缕期盼已久的阳光,渐渐照进了男孩自我封闭的世界。奇迹悄然发生:他慢慢愿意抬起头,会对着法官露出腼腆却真实的笑容,甚至开始主动分享起学校里的小趣事。那个曾被恐惧笼罩、沉默寡言的影子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重新焕发的开朗与活力,眼中也找回了属于孩童的清澈光芒。孩子的转变,成为法官行动最有力的回响。
然而,邓琳法官的脚步并未停歇。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完整、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她主动前往男孩父亲的工作场所,一次次推心置腹地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唤醒其作为父亲的责任与关爱。最终,在邓琳法官不懈的努力和精准的释法明理下,双方摒弃前嫌,从孩子最根本的成长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实际情况,一致同意变更抚养权,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
但对邓琳法官而言,判决书的落笔远非终点。亲眼见证那个曾深陷恐惧的孩子重展笑颜,用司法的温度与柔情抚平家庭变故带来的伤痕,这才是司法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最生动、最温暖的注脚。
霸州法院将始终怀揣这份对未成年人的深切情怀,让法律不仅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标尺,更成为守护纯真童心、照亮成长前路的温暖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