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闫玮)记者从8月28日召开的“盘活利用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为指引,立足独特区位、交通、产业优势,利用深厚的非遗文化、浓郁的乡土人情、良好的基础设施,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农房,集中打造“廊坊雅居”项目,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乡村旅居+康养+农业”融合发展。
科学规划 盘活闲置农房
我市积极完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制度体系,促进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出台《廊坊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试行)》。目前,全市323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制定并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集体资产管理制度、集体财务制度。深入推进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推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实现“云端管理、阳光运行”,构建“数据动态更新、流程全程留痕、监督全民参与”的立体化监管网络。推动农村集体资产流转交易实现全流程“阳光化”,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保管、经营、交易、监督全生命周期管理。
我市稳妥推进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对闲置农房开展抽样调查和重点区域基础数据采集工作,全面掌握闲置农房基础信息、周边风景、特色美食、网红打卡地、农特优品等信息,为打造特色民宿庭院提供数据支撑。
围绕地处京津雄“黄金三角”核心腹地和京津冀核心区半小时生活圈优势,打造京津地区“菜篮子”“果盘子”,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夯实基础。目前,全市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22家,“河北净菜”生产示范基地10家;全市共有农业品牌163个,其中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9个、企业品牌13个,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8个、企业品牌38个,其它农产品类品牌84个。
我市富有生态、田园、温泉、中医、非遗、民俗等优质资源,通过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串联周边特色景点、乡村民宿、农事体验基地等休闲元素,打造休闲农业精品路线,精准对接北京市民短途度假及环首都乡村旅居康养需求,为特色民宿庭院“穿针引线”,吸引客源。目前,全市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12个,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4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河北省最美休闲乡村30个,河北省休闲农业精品园区7个;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5个。
试点带动 培树先进典型
探索使用农村空闲、废弃、低效利用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化集体资源资产配置,通过明确盘活方案、规范租赁合同、公开出租渠道等方式,促进闲置土地增收增效。
探索“村企融合”发展路径,聚焦激活沉淀资金、“沉睡”资产、闲置资源,坚持“清、理”两手抓,实施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采用“村企联营”方式,依托本地种植合作社,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使村集体经济和项目发展、壮大企业、农民增收形成利益共同体,达到“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传统产业、带动农户增收”三方共赢目的。
以“乡村旅居+康养+农业”融合发展为重点,结合乡村生态、田园、温泉、中医、非遗、民俗等优质资源,探索发展周末经济、陪伴经济和流量经济,培育乡村康养别院、非遗传承聚落、温泉旅居乡筑、专家田园宅院、乡村电商营地等5种特色民宿庭院,打造“廊坊雅居”示范样板。
加大品牌宣传推广。2024年,“廊坊雅居”启动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在第八届河北省旅发大会上持续宣传推介“廊坊雅居”的规划设计、产品场景、服务质量和租赁政策等。同年9月上线“廊坊雅居”微信小程序,专注于提供特色雅居民宿预订服务,已上架旗下项目18个,并将其链接到幸福廊坊APP“永不落幕的廊洽会”板块。
我市将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挖掘市场潜力,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强产业融合,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动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加大“廊坊雅居”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开拓京津冀及周边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