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泥里,思在山巅:一家公益组织如何以美育人,走在理解儿童的路上?

   日期:2024-12-29    作者:b1253630 移动:http://3jjewl.riyuangf.com/mobile/quote/78863.html

“画出来的,捏出来的,搭出来的,剪出来的,拓出来的,都出自我的心,我的手,出自我这个小小创意家;哪怕是那一坨你看不明白的小疙瘩,也是那一刻的我把喜怒哀乐揉进了这块小泥巴……”从绘画、黏土手工,到剪纸、拓印,“让每个孩子成为一样的不一样”的原生表达,在浙江省西南部的山区小县乡村小学里生根发芽。教育局、社区学院和一家公益基金会,将孩子们富有童真的情感寄予其中,更让乡村孩子的美的表达被尊重、被看见。

在广阔的乡村教育领域中,儿童个体成长需求的多元性和儿童成长环境的单一性矛盾依然存在,儿童认知、情感、身体发展呈现出严重不平衡,一个致力于“让乡村儿童获得适合自己生命成长的教育”的公益基金会,如何踏上行走之路?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致朴”)选择了美育。美育的价值指向生命的美好,回应致朴的使命与愿景,也为应对教育挑战提供有效的价值导向和方法原则。自2016年,这家年轻的公益组织一边扎根现场深度实践,把脚踩进泥土里;一边深度理性思考,持续建构自身对乡村儿童美育议题的认知。

这是致朴成长中的第一个焦点时刻:一个不能带来感官愉悦的创作可以是好的美术作品吗?一个没有上过美术课的孩子的作品何以“征服”所有人?绘画是一种技法还是一种表达?这些孩子让当时的致朴意识到:美育以激发儿童个体情感为基础,正如“香烟月饼”和“没有星星的夜空”,都是孩子们基于自我情感真实需求的当下表达,美育成为孩子们有效的情感疏通渠道。

致朴看到,美育具有帮助回归教育本质的特征,在探索丰富的、具体的、适合不同孩子的教育方法中,为乡村儿童的生命成长提供更专业有效的成长支持。

1

看见美育的可能性,美育成为让生命成长的力量
  • 从“美育者”到“美育校”

“每个老师都可以是美育老师吗?”第二个焦点时刻出现在教师支持项目中。乡村美术老师严重不足,致朴希望通过课程共创引导其他学科老师进入美育教学的实践。但这一目标却走向失败,绝大多老师无法跨越学科鸿沟,上课之后还是“逃”回自己的学科去。

如何支持深陷学科本位思维的老师,突破对美育的认知与行动的边界?2022年起,教师支持项目“看见彩虹”项目开始转型——在浙江省范围内支持教师个体发展,设计不基于任何学科的“小而美”美育行动,吸纳所有学科老师,帮助其提升人文素养、审美素养、教学素养。

教师自己的生命状态,是影响儿童的重要因素,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土壤。“小而美”美育行动以美育激发乡村教师与儿童共创美好生命体验,通过社群的持续陪伴以及专业的美育能力建设,提升教师个体感知力与觉察力。正如项目参与者贾瑞亨老师所言:“现在看到‘美育’这个名词,我不再会直接想到美术学科,更可能回想起在这里的体验,把它定位在为让孩子去感受自己和自我、和他人、和世界的关系。”

从教师个体到学校整体,在浙江范围内寻找有共同意愿、实践动力的乡村学校伙伴,以美育为目标、方法和路径,以课程共创为切入点,进行学校整体或局部变革,是致朴之于学校系统的实践。这起源于一座128人共创的村小校门。

2019年,致朴收到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章村小学校长马鑫飞改造校门的支持需求。从校长觉得校门太难看,到不断问自己:什么样的校门才是好看的、谁可以来评判和决定,从孩子和老师是学校的主人,到怎么做才能让他们真正参与其中。致朴和马校长将一次学校校门改造,“聊”成一个师生全员参与的项目式(PBL)课程。致朴邀请PBL专业伙伴给予支持,全校同时开展有关校门的项目化学习;又协助邀请专业建筑设计师参与共创,以工作坊的方式与老师、孩子们探讨新校门的设计思路。最后,在孩子们大半年的课程产出基础上,建筑师用高度专业的设计实现了全校师生对校门的想象。

一个凝聚全校乃至全村力量的校门“作品”,开启章村小学“用一个村庄的力量养育一个孩子”的整体探索。正因此,章村小学成为致朴“美育学校共创”项目的第一个伙伴学校,并自主持续开展“美的学习共同体”周教研活动和“美周报”工作。

此后,斯民小学、周苌小学、桐浦镇中心小学成为共创伙伴,以童心、劳动、戏剧等主题,同样沉淀在地化的美育内容,让乡村学校成为可持续的、支持师生生命成长的环境。

  • 社区美育的在场与内生

2021年的《春节·门神》课程,是致朴理解美育的第三个焦点时刻。课程设计是让孩子们在村里走家串户,了解村民们的新年愿望,并据此创作独特的门神,贴上村民的大门。但因疫情影响,贴门神的环节未能完成。新春之后,孩子们表达这是自己最大的遗憾,于是就出现烈日下贴门神的“反常”现象。

“过程即目的”,美育的结果不是作品,而是人。早期“绘画大游行”里,致朴支持七千多个孩子无限制地自由表达;传统节日课程共创里坚守对儿童“不一样、不评比、不淘汰”的底线;再从学校走向社区,社区美育课堂里把孩子们放到真实生活中去学习.……

2020年,以“白石传统集市”为内容的PBL夏令营,开启了致朴·常山社区儿童美育的探索。社区课堂遵循儿童自愿报名的原则,基于常山当地的自然、节日、人、物产等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在社区环境下,开展每周末120分钟的体验式学习。这依然以美育为方法、路径,把课堂放到社区,学习空间从村镇到周围的全场域,参与主体还是常山的项目老师。

当地合作伙伴从学校、社会招募授课教师,致朴通过提供课程内容、开展课程培训和课堂督导,支持教师更新美育课程理念和方法,增进其对儿童的理解。本地教育土壤自身的生息能力,是达成长期效果的必要条件。因而在此过程中,致朴始终秉承“不给钱,不给人”原则,即不采用纯输血式的支持。“本土化、植根本”策略的核心即本地“人”的增长、成长、扎根。常山社区学院计划在县域内推广社区美育课堂,他们逐步成为项目主导方,致朴便转成后位支持。

致朴和常山社区学院合作摸索县域内推广社区美育课堂的模式,“以社区为学习场所,以儿童真实生活为学习内容,以美育为核心价值”的社区儿童美育课程及配套支持服务机制1.0,也充分打开孩子们内在的丰富性和可能性,激发教育者自我内在的丰富性和可能性,这是致朴可以对人产生持续影响的良好基础。

  • 打开多元接口,为美育生态提供更多养分

美育有边界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致朴团队。第四个焦点时刻,就是在一系列问题中,不向外寻求答案,而是向内追问:与做诗歌、阅读、营地教育、乡土教育、女童成长、社区陪伴、PBL等各个领域的组织建立合作,为什么要资助他们?如何做出判断?致朴聚焦美育,但自我定位不是“做美育的机构”,而是“做教育的机构”,这是玩文字游戏吗?经过几年实践和一年多的全员专题学习,致朴团队达成共识:理解美育,首先要跳出“是不是”的“下定义”和“划边界”的思维定式,而是用“理解”的逻辑,打开边界,以美育核心价值联结更多伙伴,看见彼此共同追求的教育价值,创造共同的行动。

首先对于议题,致朴的态度是“构建理解而非定义”。“标准答案”也许会带来安全感,但也会因此失去碰撞的开放性和延展的可能性,从而阻碍对美育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二是“美育领域”并非边界清晰、封闭的圈,而是边界模糊、灵动、开放、持续拓展和丰富的状态。致朴实践不是画圈、破圈或是单向吸纳,而是打开多元接口。三是对于生态的理解,领域工作很难被提前规划,更多是在多变且复杂的系统中有机生长。

致朴便基于这样的理解,通过资助,寻找与致朴美育理念共通的合作伙伴,共同探索乡村儿童美育解决方案的多元化与有效性,并助力合作伙伴的专业化发展。不同模式下,致朴资助一公斤盒子、中山旗迹、新艺动、A4 美术馆、美丽乡愁、禾邻社等乡村教育者培育项目,研发和实验多元解决方案;协同友伴成长、巴别梦想家、A4 美术馆等分别从领导力、社会化学习、美育素养等方向,面向领域内的伙伴开展能力建设。

乡村儿童美育公益行动扫描报告2020、2023

尽管每个人对美育有不同的理解和视角,但当大家彼此碰撞时,就能够从纷繁的话语中找到共通的信念所在,发现谁是可以继续同行的伙伴,因此致朴期望联结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撬动更多接口以打开领域的边界,一起丰富乡村儿童多元的成长环境。

2

美育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在美育中理解人的成长

2023年1月,就像一场分娩,致朴美育观1.0“出生”。关于自身使命与美育的关系的讨论,正是致朴的第五个焦点时刻。在致朴的理解中,美育以人的整全发展为目标,通过感性协调理性,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尊重人的差异性,人人皆可参与。

美好的人创造美好的社会。2022年,致朴战略聚焦“大美育”,设计和运行项目,并以美育价值联结更多同道。其中极其重要的群体,就是一位位扎根一线的乡村教师。在美育,或者说那些美好的、触动人心的教育发生的时刻,核心起作用的并非一套完美的课程设计,而是教师自身独特、积极的状态,以及他们对每个孩子的平等尊重与看见。正如一位戏剧老师所说,“美育,是美育者的状态”,教育,也是教育者的状态。

服务乡村儿童成长并非坦途。仰望星空,是“致朴人”要将自我实现寄托于这份工作,但也要让这样的寄托“脚踏实地”,看到自己已经给孩子们留下希望的火种。生命影响生命,公益人对成长的理解会照进孩子们的现实,孩子们也会在公益人身上寻找自己未来的样子,这又何尝不是帮助乡村儿童成长的途径?只有公益人自身实现全人成长,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们探索全人成长。

从教育公益人到完整的人,要理解何为“人的成长”,就要理解儿童是致朴所有行动的出发点和终点。理解儿童和美育,看似是两件事情,实则有着深刻的关联。致朴通过实操和资助等方式,探索如何以美育支持乡村儿童的生命成长,支持乡村教育者的成长,这一切都基于如何理解儿童、如何理解人的主张。

只要还在和儿童打交道,就始终走在理解儿童的路上。而面对“我们究竟离儿童有多远”的追问,它仍需要致朴在行动中不断追问自己,追问的过程,就是不断向儿童靠近的过程。

- END -

作者 | 李雪莹
来源 | 《優教育》第43期,图源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 延伸阅读 ——
新课标·新课改主题论坛·校长研讨会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蒲公英教育智库携手苏美达伊顿纪德共探人性深处教育动力,重新想象未来十年基础教育育人生 | “深化科学教育,做中国好校长”主题研讨会 | 扩优提质,从课堂变革做起 • 第六届“课堂变革与教学领导力提升”专题研讨会 | 拥抱AI时代,迎接新教材 • 第三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课堂教学观摩会 | 重置系统,蒲公英教育智库携手伊顿纪德以“行动提案”叩问未来学校变革 • 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 | 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 2023“星校(园)长、星教师”学术论坛精彩回顾 | 无界学习,走向创造:“大观念”撬动课程转型新实践研讨会 • 精彩回顾 | 回归教育本原,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 2023年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论坛 | 创造 • 探究 • 实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主题研讨会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新书发布会 | 第二届全球融合课程创生研讨会暨《小学大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新书发布会 | 课改中国行(苏州姑苏)公益师训会暨“素养表现型教学与教学关系重构”观摩研讨会 | 中英国际教育论坛:返本新开,重新设计教育的价值与美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