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天里的一堂课
王蒙
从文学观念上说,西方人更重视的是小说的虚构性。英语里头,没有一个真正代表小说
的词儿,shortstory是短篇小说,novel是长篇小说。整个的小说叫什么呢,像小说二字的叫
法fiction。fiction是什么意思?虚构之意,所以说谎话也叫fiction。中国也说那种靠不住的
话叫“小说家言”,办真事儿,不能按小说家言办。
中国的小说一词起始于庄子,庄子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就说你
修理、修饰,制造一批小说、制造一批段子,不是大说不是大言,尤其不是给朝廷报的那个
策论。你''干县令呢”就是你意欲用你的小说来表达你对那个最大的命题、最大的事业的意
见,表达对国之大者的关心,这是不得体的,是很难做到的。
庄子告诉你说,小说是引车卖浆之流的下等人喝着茶闲扯的那些事儿。但是这个也不是
一个坏话。因为小说确实有一个特点,从小见大。但是虚构的能力,我始终觉得我们还可以
发展发展。
我再说一个,就是语言是符号,是思维的符号,又是一个自己的世界。文艺里头,按受
众的数量来说,远不如歌曲戏剧电视节目,所以挣钱文学也不灵。但是呢,文学又非常重
要。
您看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举的例子基本上是文学。原因就是文学是
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我认为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应该有相对比较强大和深
邃的思维能力。当然,叫座的表演也很好,那个谁也不能轻视他。尤其是每年这个春晚,这
己经成为中国的春节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可是你要想发展思维能力,①不能离开文学,
不能不看文学的书。
同时,语言本身它能够成为一个世界。尤其是中文和汉字,因为它是综合性的文字,它
表音、它表义、它表达一种逻辑,而且它有非常美好的形状,就是有无穷妙处的形、义、音、
理的结合与结构。这个结构是文字和语言的结构,不仅仅是逻辑的结构。比如说骈体文的对
仗,它不仅是语义上的相对应,而且是平仄、词性、语法上的对应。比如说“又是一年芳草
绿,依然十里桃花红”。“又是”和“依然”意思差不多。如果仅只作为符号看,它们互相
重复,不可取。②但作为对联,它极佳。尤其是在中国的诗词里,文字有跳跃性,有蒙太奇,
有互相不相关的东西,都摆在那儿,非常吸引人,如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沧海月明珠有泪”,写到了极致,已经是永远无法超越的了。“蓝田日暖玉生烟”,③“玉
生烟”,好得没法再好了,写出了玉的湿度、玉的生命。但是珠与玉,有文字上的匹配,却
无逻辑与事实上的联通。蓝田也有麻烦,因为蓝田是陕西的一个地名。他跟那个沧海,实际
对应连贯不上。但是你把它作为汉字来对,却是绝无差错、美好圆满。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是写小说为主的,多少是写诗歌为主的,但是写诗的、写小说的,
我希望都互相尝试尝试,对方对语言的构思与结构。语言艺术有很强的音乐性,文字、文句、
段落、章节的铺排,有造型性,例如从一行一个字到一行十几个字的金字塔形诗。文字的联
结与转化,有姿态性舞蹈性,还有正话反说、正说、颠倒次序、俗韵雅韵、拗口绕口……有
杂技性、趣味性、故事性、调笑性。
我顺便再说一句,神哨的话就结束了。我们的很多著名的就是比我年轻一点的,一批同
行朋友,他们都特别佩服《百年孤独》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里雷亚诺•布恩
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既是现在时,又是未来时。
同行们五体投地,全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面前趴下了。
其实这有什么新鲜的?李商隐一千六百几十年以前,远远在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前,写
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问我的归
期,这是现在问。未有期,在可预见的未来,回不去。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现在进行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未来时:什么时候我能与你回忆我的现在呢?共话巴山夜雨时,是讲未
来时期的过去时,即我的如今的现在时。我丝毫不敢对加西亚•马尔克斯有所不敬。为什么
呢?因为加西亚•马尔克斯他是左翼,他是那个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阿拉法特的朋友。所以那
个秘鲁的诺奖得主略萨就攻击他,说他是阿拉法特的太监,他不予置理。一九八六年二月初,
我在纽约出席国际笔会的第四十八届大会,与陆文夫作为贵宾与会。在那个会上,美国的这
个国务卿是舒尔茨。舒尔茨刚一发言,美国那些作家,脱下鞋来用鞋跟砸桌子。为什么?美
国不准加西亚•马尔克斯入境。
但是写作上的这些小技法呀,中国有的是。越是做作的怪招,越没有太大的价值,而且
怪招只能用一次,玩第二次就只能丢人。尤其是你要看诗词的话,哎哟,无意中的创新,把
你活活服死。所以我还希望跟大家说,活一天学习一天,学习中国的传统,学习世界上的各
种新书、可爱的书,学习生活中随时出现的新的想象、新的可能,④学习学习再学习!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8期,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对小说的看法不同于西方人,庄子认为小说登不得大雅之堂,只是乡间坊里流
传的事儿,作者对庄子的看法有些赞同。
B.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举了许多和文学相关的例子,这充分证
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C.汉字将音、义、逻辑和美好的形状结合在一起,它是综合性文字;作者认为,中文
和汉字同其他语言一样本身能够成为一个世界。
D.美国作家脱鞋砸桌子,以此来反抗美国国务卿,表达对马尔克斯的支持,作者借这
个事件表达了自己对马尔克斯的看法。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了否定和双重否定,语气强烈,态度坚决,指出文学对思想的重要性。
B.句子②紧紧承接上文语意,“它极佳”一语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对联用字的正确看法。
C.句子③分析了“玉生烟”的好处,作者感悟到了诗人赋予玉的特征,把握到了精髓。
D.句子④运用反复修辞,语言铿锵有力,表达了作者对读者要不断学习的强烈呼吁。
8.文章前三段介绍了小说的两个特点,请分析鲁迅先生的《祝福》是如何表现这两个
特点的。(4分)
9.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素来被称为神来之笔,评论家和小说家对此
向来赞誉有加,但是王蒙的看法不同于他们,你是如何理解王蒙的看法的。(6分)
答案:
6.A(“作者对庄子的看法有些赞同”,此说法不正确,从文章第1、2段来看,作者
引用庄子对小说的看法,是想证明小说具有虚构性。从第3段可知,庄子对小说是鄙夷的态
度,但作者对小说是赞同的态度,并希望我国小说在虚构方面有更大的发展。)
7.B(句子②并没有承接上文语意,而是进行了转折。上文讲述了从语言符号的角度看
该对联互相重复,不可取,而句子②从对联的角度对它进行了肯定。)
8.《祝福》一文表现了小说“以小见大”和“虚构性”两个特点,《祝福》通过一个
农村妇女的在失去丈夫后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中国妇女的残害,这是以
小见大的写法;(2分)《祝福》将农村妇女的悲惨遭遇放到祥林嫂一个人身上,通过她来
集中表现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压迫,这个人物具有虚构性,但正是这种虚构却恰好表现
了当时的现实。(2分)
9.王蒙对这种未来过去时的写法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他对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
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认可的,(2分)只不过王蒙并不认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
头富有独创性,(2分)并且王蒙认为这种开头虽有技巧但不要重复使用,小说的艺术性在
于创新,要从书中和生活中学会创新。(2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歌天上来(节选)
韩少功
当年的老寅背有点儿弯,在椅子里坐久了,背上挤出几轮布的皱折,使上衣变得前长后
短,一起身,后片像幕布一样向上拉吊。
当年的老寅在汽车站等了片刻,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看天色已晚,扛着他的竹椅四处找
人问路,最后找到了县文化馆。①现在,他已经面对我们,让我们略略感到挑选词语的困难。
比如他的脑袋小,不好说一个,更像是一粒;眉毛粗,不好说两条,更像是两把;耳朵倒
很大,说两扇或者两页,可能更合适。文化馆的柳老师肯定是不大习惯这个一粒,挥挥手,
说出去出去,这里没有人买椅子。
听对方申明自己是来报到的学员,柳老师才有些吃惊:你说你就是毛三寅?
“唔呵...”
“你就是边山帽的那个毛三寅?”
“唔呵...”
“慢点,你们那里没有另外一个毛三寅吧?”
②“村里的伙计把我家老大叫宽老信,把我家老二叫宜老信,把我就叫成寅老信。我不
喜欢这个名字,没有办法呵。”
小脑袋一脸的无辜。
柳老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之一,小县城里的大牌艺术家,经常在剧院舞台一
侧指挥乐队。柳老师理论水平也高,经常哗哗哗地甩着扇子,把任何曲子都分析得头头是道,
比如分析出一个主题两个形象三个发展四个特点五个什么什么,用有些学员的话来说,③随
便捡根草都打得出一锅理论汤。
学习班的内容不光是培训,更重要的是创作:四天之内,每个学员都要交出一首歌曲,
优胜之作将参加地区和省里的大赛。柳老师有些着急,但着急的时候居然偏偏少了一个人,
走到老寅的房间里,只见床上一个大花被子隆起来,罩住了一个人形。
柳老师气得差点要晕过去,想把这只假鸡婆从鸡窝里揪出来,让他该去哪里就去哪里。
他气冲冲找到馆长,强烈要求领导出面严肃纪律,把那个来混饭吃的小脑袋赶快轰走。馆长
想了想,说边山帽的人你最好莫惹。柳胖子不明白这话的意思。馆长见柳老师还不明白民情,
就说起当年边山帽剿匪,说那时各乡的土匪都降了,只有边山帽不降。他们情愿受火刑,皮
子都烧炸了,也没有半句求饶。有的受副刑,副上一整天,死也不吭一声。馆长这话把柳老
师吓得脸色灰白匆匆告辞,再也不敢提小脑袋。
柳老师没有料到的是,四天过去以后,老寅倒是真在床上孵出了鸡,一只金鸡。八个学
员的作品之中,他的《犁田山歌》首屈一指。凭正统科班的见识,柳老师得承认,如果遮去
作者姓名,他完全有可能会把它误当大师的杰作搬到课堂上去。
田里犁田是何人?
犁田硬要犁得深。
莫云古曰犁无三寸土,
如今犁田啰——
四寸浅了,五寸浅了,六寸浅了,
犁下七寸是黄金,
深耕才有好收成……
不过就是这么几句普通甚至浅白和零乱的词,如何可以谱得这样动人心魄?这真是奇了,
怪了,邪了!
肯定是抄袭。柳老师恨恨地想着。不过,曲调中明明伏有本地山歌的素材,看上去不大
可能来自外地的大师。他定定神,决定去找老寅查问个清楚。
柳老师付出了好茶、好烟,还有一顿饭,却听得云里雾里。他太不了解老寅。那一天老
寅没有喝酒。照理说,人喝酒才醉,他这个人恰恰是不喝酒便昏,便乱,便野,便语无伦次
信口开河。被烈日晒得晕头晕脑,就是老寅无酒时的思想。把舌头割去一截,就是老寅无酒
时的语言。老寅嗜酒是从壮族山寨里开始的。当时他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到学院本科,是
特招的农民学员,去广西参加社教和体验生活。他那时崇拜广西的米酒,崇拜广西的刘三姐,
梦想着写出一部《刘三姐》那样的歌剧。太多梦想灌醉了他,使他在社教结束的时候,擅自
离队而去,沿着壮乡歌声的余音去了云南,又糊糊涂涂去了什么缅甸以及印度,直到两年后
戴着手拷满身虱子被押解回国。
回到家乡以后,他的酒瘾越来越大,宁可无饭,不可无酒,碰到衣袋里布贴布,也三天
两头要去酒坊,深深地嗅几下,好歹让鼻子止瘾。在喝醉的时候,他不但写得好音乐,还能
清醒判断很多复杂的问题。若碰上音乐爱好者,他还说得清歌剧《刘三姐》的一切细节,对
中外音乐大师的作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不要看他的发声有点尖削,甚至有点娘娘腔,但这
个时候的他随口唱出一个音,就是准确无误的中央C,或者是铁板钉钉的降B,根本用不着
什么定音叉和定音笛,让行内人不得不服。他随手抄起一件乐器,无论胡琴、琵琶、笛子、
芦笙还是嗔呐,不说玩得天花乱坠,至少也耍得中规中矩。还有手里的石头,脚下的水,嘴
里的一片树叶,桌上的筷子和碗钵,都常常被他折腾出声音,准确地说,是折腾出音乐。
多少年后,有一个记者想写篇民乐奇才的文章,到边山帽去访他,一进山就有各种离奇
的景象竞相入目,让人晕眩和踉跄。一只老鼠居然把老猫追得四处乱窜,不知是来自噩梦还
是来自现实。有时南瓜地里有一个瓜出奇地巨大,整整有桌面大,但其他南瓜该小的小,该
死的死,它们各行其是从不引起人们的在意有时还有一大片燕子不知从何而来,栖在几面粗
糙的墙上,使白墙突然变成全黑,如此吓人的景观却被人们视而不见,从不瞥上一眼。记者
一路上心惊肉跳,发现山里的很多事物不是憨头憨脑随心所欲,就是胆大包天胡作非为,都
是醉翻了一般,只能使人们的脑子跟着生乱。他说,他已经知道老寅是怎么回事了,知道老
寅的曲子是怎么回事了。
记者后来没有访到老寅,据说是遭遇到了瘴气,两腿立即肿大和奇痒;又据说是糊糊涂
涂迷失了方向,只好搭乘一辆运木头的汽车出山。
④这些说法,也没有得到过证实。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先描写了毛三寅的后背,再转向正面,寥寥几笔将人物出场刻画得活灵
活现。
B.“奇了,怪了,邪了”简短有力,体现出柳老师对于《犁田山歌》既欣赏又不敢相信
的心理。
C.“灌醉”生动形象写出毛三寅沉醉于音乐梦想的忘我状态,使他被押解回国的情节变
得合理。
D.文中多次提到“边山耐”,表现了边山帽人民的坚韧与倔强,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不
同。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现在”“面对我们”打破了叙述者、故事人物与读者间的时空壁垒,呈
现出多重叙事层次。
B.句子②中“老信”称呼的表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体现了韩少功在方言运用上的
探索。
C.句子③中“随便”与“都”突出了柳老师的理论水平之高,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类知
识分子的肯定。
D.句子④与上段记者的奇遇相照应,为老寅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想象
空间。
8.选文倒数第三段颇有《百年孤独》的风格特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寻根”的代表人物,鲁迅、沈从文、韩少功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有学者评价认为:鲁迅寻的是“国民劣根”,沈从文寻的是“生命之根”,而韩少功寻的是
“传统文化之根”。请结合选文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6.【参考答案】D(3分)
【试题解析】作为“边山帽”的一员,毛三寅身上同样具有坚韧和倔强的性格特征,故
“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不同”说法错误。
7.【参考答案】C(3分)
【试题解析】此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柳老师这样脱离实践空谈理论的知识分子的讽刺。
8.【参考答案】①“老鼠”"老猫”“南瓜”“燕子”本是乡村常见的景象,但“老
鼠追猫”“桌面大的南瓜”等奇幻场景给文章增添了鲜明的魔幻色彩,体现出魔幻现实主
义的特征。②这一场景与老寅醉后的创作状态相符,以魔幻表现现实,暗示老寅的曲子既是
醉后生发,又深受边山响的影响。③这种诡异的景象突出了边山帽原始的生命状态,具有浓
郁的地方与民族特色。
(4分。第①点2分,答出第②点或第③点任意一点得2分。若答出“想象”“夸张”
或“预叙”,可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①鲁迅寻的“国民劣根”指的是旧中国人民愚昧而不自知的状态,如《阿
Q正传》中阿Q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祝福》中困住祥林嫂和鲁镇众人的贞洁观
与鬼神观。②沈从文寻的“生命之根”指的是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方式,
如《边城》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③韩少功寻的“传统文化之根”指的
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展现,如《山歌天上来》中富有特色的方言与民歌要素,以及老寅这
个学过现代理论却回归传统民乐创作的音乐家形象。
(6分,每点2分,其中解析1分,举例1分。)
三、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峻青
河面上,风很大,满河里都翻着白色的浪花。一群群大浪,挟着惊人的吼声,一次又一
次地向大堤上扑来。几分钟之后,敌人就会从三面围攻上来。好,来吧!一一只要老杨能到
河东,河东武工队就垮不了。我掏了掏衣袋,袋里有几张已经被雨水淋得模糊了的机密文件,
我把它撕得稀烂。小陈用孩子似的惊讶的眼光看了看我。
“小陈,你会凫水,快下河去!”
①小陈吃惊地看了看我,生气地把头转向一边。
“你懂不懂服从命令!”我有些火了。
“懂得,”他说:“我服从的是把你送过河去的命令,不是自己逃跑的命令。”
啊!真想不到这个一向沉默的小家伙,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禁不住笑了起来。
“好吧,小陈,别生我的气。"我说,“咱们就准备战斗吧!”
突然,敌人停止射击了,接着沙丘后面推出了两个人。小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雪一样
苍白。②虎子忽地跳起来,撒着欢向它的女主人奔去。
一个又黑又胖的匪徒喊,“小陈,眼前有两条路:第一条,和你娘你兄弟一起死在这里!
第二条,放下枪和你娘回家去过日子,你带的那几个八路,我们也保证宽大他们。两条大路
任你拣,要死要活一句话。”
小陈的苍白的脸色,突然变得火红,忽地端起枪来瞄准。可是,他的全身都在发抖,怎
么也瞄不准。
这时,老大娘说话了:
“孩子!”声音是那样爽朗而安静,“你在哪里?我怎么看不见你?”
“在这里,娘!”小陈在蓬蒿丛里大声地答道。
③“孩子,你站起来我看一看你。一一哦,不,不!你别站起来,孩子,你千万别站起
来。”
小陈的眼泪喇喇地淌下来了。
“好孩子,这就行了。打吧!”老大娘突然提高了声音说,“打!打死这些强盗,打吧!
孩子,朝我这里开枪!”
“哥哥,打呀!打呀!快打呀!”小佳也急促地喊起来了。
沙丘上一片混乱,匪徒们都兔子似的缩到沙丘后面去了。就在这时,小陈的冲锋枪响了。
那个挥红布的匪徒,就应着枪声,跌倒在老大娘的脚下了。
“好,打得好,我的好孩子。”老大娘站在沙丘上面,连连地点着头。
突然沙丘后面响了一枪,老大娘身子晃了一下,接着,④就慢慢地,慢慢地,向前扑倒
下来了……
“娘啊!”小陈大叫了一声。
我的全身一阵颤抖,眼泪热辣辣地顺着脸颊直淌下来。沙丘上一个人头出现了,我正要
举起枪来,那人头就啪的一声爆炸了,是小陈放的枪。我们两个人都在默默地盯着沙丘,一
有人影出现我们就打,敌人始终不敢从沙丘后面冲上来。
“别打枪!别打枪!”敌人又喊起来。
随着喊声,小佳又被推出了沙丘,四五个匪徒,尾随在小佳的身后,向着堤下冲来。
我一下子惊住了,端起的枪不自觉地放了下来。
“哥哥!你怎么停着?打呀!打呀!快朝着我打呀!”
我的全身一震,血液沸腾起来了。
小陈的呼吸也急促起来了,他端起了枪。但是,我拉了他一把。
“打!打!”小佳急速地喊道,“给娘报仇!快打呀!哥,我身后就是陈老五,朝着我
开枪吧!打!给娘……”
小佳的话突然停住了,虎子飞也似的从刺斜里扑上来,咬住了一个匪徒的腿。那匪徒痛
叫一声倒下去,小佳趁这机会,一转身扑在匪徒身上,夺下一个手榴弹,高高地擎在头上。
我用力地闭上了眼睛。手榴弹轰然一声炸了。堤下涌起了一片白蒙蒙的烟雾……
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我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可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激动过。可是,
我似乎发觉小陈并不像我一样的疯狂。他很节省弹药,而且老是回头向河里张望。突然,他
喊道:
“姚队长,我爹回来了。”
我回头一看,老头子像箭似的向着堤下凫过来。小陈狂喜地站起身来喊:
“爹,快呀……”他突然停住了,颓然地坐倒下去,鲜血从他胸前涌了出来。
“小陈,小陈!”
他没有答应,头软软地垂在壕沟沿上,我的心里一阵难忍的刺痛。
陈老头抓住儿子的手,喊道:
“孩子!孩子!”
小陈微微睁开眼,看见老爹,嘴一咧笑了,沙哑着声音说:
“爹,快,快带他下河。”
老头子没有吭气,脸雪一样的苍白。他看见了堤下大娘和小佳的尸身,大胡子剧烈地抖
动了一下,眼泪喇喇地流下来了。但他立刻狠狠地擦了擦眼睛,紧紧地抓着我的胳膊,扑通
一声跳进了河里……
风吹卷着汹涌的浪涛,四面都响着风浪的吼声。
我回头向堤上望去,虎子在堤上跳跃、咆哮。太阳从重重的云海中升起来了,突然,一
个惊人的场面把我怔住了:西面大堤上的冲锋枪声停止了,淡蓝色的硝烟被风吹散了,在己
经晴朗了的西方天空的碧蓝色的背景的烘托下,迎着金色的阳光,出现了一个人影。啊!是
小陈,只见他从壕沟里忽地站了起来,把冲锋枪往河里一丢,返回身去,抱着一个冲到他面
前的匪徒,向着浊浪滚滚的滩河里跳了下去……
我们到了河东岸的时候,陈老头已经昏迷不醒了。
一个月后,他出院找到我,什么话也没说,就问我要枪。我把我的二十响送了他。从此
以后,我们武工队里,就出现一个勇敢的老队员,整天价默默地不说一句。打起仗来的时候,
却总是跑在前头,风吹着他的苍白的大胡须,眼睛里冒着骇人的火星……
(有删改)
[注]峻青,18岁投身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随军记者、武工队小队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小陈沉着、勇敢,但也写他纯朴、稚气的一面,形象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典
型的、有着清晰时代特征的英雄形象。
B.小说把人物置于尖锐矛盾中,讲述悲剧故事。这样的写法虽难以对人物的心理活动
展开充分、细腻的描述,却更凸显人物崇高的精神。
C.小说末尾设计了老陈继续儿子未完事业的情节,既写出了老陈的家仇国恨,又暗示
了人心所向,这是革命必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D.这是一篇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作者描写那些他最熟悉、最难忘的英雄人物,为中国
青年一代提供了一部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材。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小陈“吃惊”是不明白“我”为什么撕文件,生气是因为被下令先过河。
B.句子②虎子跳起来、奔去,暗示了被抓的两人的身份,为后文虎子撕咬敌人做铺垫。
C.句子③中母亲喊儿子“站起来”“不要站起来”,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挂念和保护。
D.句子④中两个“慢慢地”既写出了母亲的动作,更写出小陈和“我”的震惊和痛苦。
8.《黎明的河边(节选)》读来如身临其境,作者是如何达到这样艺术效果的?
9.简要比较《黎明的河边(节选)》和课本中《荷花淀》艺术风格的不同。
【答案】6.B7.A
8.①运用第一人称写法,使叙述生动形象,战斗场景如在眼前,使人如临其境。②多
处插入“我”热烈的抒情和议论,缩短了读者与小说情境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与感
染力。③借助典型环境描写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如写“大浪怒吼着扑击大堤”,渲染紧张
的战斗气氛,烘托恶劣环境。“金色的阳光里人物的剪影”,刻画小陈牺牲时的英雄形象,
让人落泪。④将人物置于一连串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严峻考验的故事情节中,跌宕起伏,引人
入胜。描写小陈一家四口舍己忘生、可歌可泣的故事,凝结着革命者的血和泪,感人至深,
引发共情。
9.①《黎明的河边》艺术风格凝重、真挚、悲壮,有炽热的感情,情绪饱满;故事情
节紧张、沉重,人物精神气魄气壮山河。②《荷花淀》语言朴素、婉约、清丽含蓄,有浓郁
的乡土气息,充满诗情画意,是散文诗式的小说,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四、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城往事
序章
,,呼——",刚踏上青城的土地,一阵清风扑面而来。
“啊啊,青城可真是名不虚传的地球最绿城市啊!”身边的路然一边舒展着筋骨,一边
啧啧称赞道,“要是来的路上,不用坐又贵又慢的太阳能动车就更完美了。”
“青城主打的就是生态旅游,要是你坐个飞机过来,指不定增加几吨二氧化碳排放呢。”
我白了路然一眼。青城,作为国家试点的碳中和城市,近几年成了全国乃至世界都火爆的旅
游目的地,我和好兄弟路然趁着暑假随大流来这里放松身心。因为青城的碳排放政策,飞机
是不允许进入的,普通的高铁也被严格限制,我们只好飞到邻城,再转太阳能动车,足足在
森林里穿梭了三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欢迎来到青城!两位需要导游服务吗?”一个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子,五官端正,
面容清秀,正在向我们微笑。
“好啊!我叫路然……”我赶紧把路然拉到一边:“咱省点啊,青城消费水平你懂的,
我们要绿色旅游啊!绿色!”
“咱们刚到青城,人生地不熟的,有个导游在会方便很多嘛。而且,你会忍心拒绝这么
热心又可爱的女孩子吗?"好吧,我拗不过路然,只好同意。
绿色背面
“软,我还以为青城会有很多树呢。”坐在氢能源公交车上,我们和导游林音攀谈了起
来。
“青城多数植被在城郊,就是你们坐动车经过的森林。而城区绿化和普通城市差不多,
毕竟青城要养活一千二百多万人呢,不可能把黄金地段的地皮大量用来种树吧。”听着林音
悦耳的讲解声,我开始赞同路然的决定,有个导游在确实可以大大提升旅游体验啊。
青城并不是想象中翠绿植物点缀着洁白大楼的理想化城市,太阳能板覆盖下,路边的高
楼多显现出深深的黑褐色,树的确不多,但处处有草本的绿植点染其间。城区用地似乎非常
紧张,城市主干道旁,挨挨挤挤的都是三十层以上的高楼。
“这是?”路然指着公交车窗户右下角的一个小标签问道。
“这是绿碳点数的标签,上面写的'+5'表示乘坐这辆公交车会获得的绿碳点数,而绿
碳点数积攒到一定数量是可以作为代币购物的呦。”林音解释说。
“有正的,也会有负值?"我问。
“对的,那些会产生额外碳排放的行为都会被扣除相应的绿碳点数,比如超额用电、乘
坐非新能源交通工具等等。游客也会有临时的绿碳帐户,有赠送点数,正常使用,是不会变
负数导致罚款的。”
接下来的两天,林音带着我和路然逛遍了青城各景区。第三天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想
去体验一下青城居民真正的“绿色生活”。林音沉默了,随后,她带着我们拐进了高楼背后
一条逼仄的小巷子。几步路之后,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夹在高楼中间的小巷射不进阳
光,幽暗深邃,擦肩而过的路人神情晦暗。这里就像是青城的背面,幽闭的环境压得我们喘
不过气,我们三人谁都没有说话。拐了几个弯,林音停在一栋半旧的暗色居民楼前:“这是
我家。”
绿色枷锁
林音家在六楼,房间很局促,我们勉强挤在沙发上,林音给我们递了一杯茶。
“是不是没想到,外表光鲜的碳中和试点城市,内里竟然是这副模样?”林音叹了口气,
“我们家原本住在郊区,政府要种树,就把我们迁到了市区。可是市区生活太难了!因为技
术不成熟,青城的那些绿色产品贵得吓人,但买非绿色产品,就会被扣绿碳点数。搬进城没
多久,我爸工作的钢铁厂就因为碳排放过高而被关停,全家只能靠我妈开的小卖部勉强维持
生活。我父母学历低,他们不知道是谁造成了这一切。”
“可我知道。”林音抬起头看着我们,“政府下了大功夫来粉饰这座城市,把青城包装
成世界上最大的碳中和城市,来吸引游客,吸引投资。的确,青城的天很蓝,空气很清新,
可是这些对于抬头看不见天空,住在连风都吹不进来的巷子里的老百姓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夏天不敢开空调,冬天不敢开暖气,生怕用电超过额度承受巨额罚款;吃饭只能勉强吃饱,
衣服只有过年的时候买,就是这样也被超高的物价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们也想过搬走,但政府为了维护城市形象严格限制人口流动。我也想过曝光,但事
实是你发再多的帖子也抵不过限流和水军……”讲到这里林音已经有些哽咽。我和路然一句
话也讲不出来,无论如何,我们都想不到“碳中和”这三个字竟会这样沉重。
“你还记得我们之前做的限流和反限流模拟吗?”路然突然转过来冷不丁地问我。
“你是说,我们可以通技术手段来曝光青城!”我立刻反应过来,“学长们正在做网络
机器人的研究,请他们一起……”
也许是向大海里扔了一粒石子,也许是点燃了草原上的星星之火,但至少这世界上会多
一些人,知道青城背后的真实。
尾声
时隔两年,我和路然再次踏上青城的土地。空气依然清新,比起上次,更多了些烟火气。
一年前,青城市市长停职接受审查,严苛的禁令被废除,氢能源公交车和太阳能板保留
了下来。丢掉了碳中和城市头衔的青城,现在是全国环保示范城市,相比以前,多了人情和
温暖。
林音的父母现在经营着一家小餐馆,天然气限制放松以后经营成本下来了,林音家里的
经济状况也大有改善。当天晚上,我们一行人,就在林音家的餐馆里吃着烧烤,唱着歌。烧
烤炉上升起袅袅青烟,我想,这,才算生活吧!
(原文有删改)
6.关于选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叙写留给读者以美好的绿色城市形象,奠定了小说全文欢快乐观的感情基
调,暗示“双碳”已经实现,表达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B.文章描写的苛政下的青城百姓的生活暗无天日,绿色生态和他们完全无关,让读者看
着心酸,更有无奈,发人深省;也为后文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C.小说提到青城市市长停职这一情节,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作者意在借此暗示并表
达对我国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坚持自我革命的赞许
D.小说尾声描写改革后的青城,是作者对未来“双碳”实现后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期待,
体现了作者乐观昂扬的态度
7.下列关于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选文通过近乎神奇的宏大想象,塑造了一个似乎很荒唐、但再读又会发现其实是一个
十分合理的社会。表面上写“青城",实则是借此展开想象,理性分析了苛政带来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好的警示意义
B.文章运用了大篇幅的人物对话,既可以丰富人物形象,也可以通过对话巧妙地暗示出
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精细化地理解文章内涵
C.文章在行文过程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科普知识。这使得这篇小说在发人深省的同时,
也具有了一定的科普价值
D.作者以“这,才算生活吧”一句结尾收束全文,意味深长,暗示作者对青城现在真正
的绿色生活的赞美
8.小说中出场人物的名字具有深意。试简要分析人物名字背后的意蕴。(6分)
9.文章中对治国之道的思考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有相似之处。请你结合你对选
文的理解谈谈你对治国之道的态度和看法。(4分)
【答案】6.(3分)A7.(3分)C
8.(6分)①“林音”代表着林下悠扬之音,和她作为青城市民的身份相吻合;(2分)
②“陆然”蕴含了一种宽广和光彩的意蕴,暗示着改革后青城的勃勃生机、百姓安居乐业;
(2分)③作者不仅通过人物和对话描写突出主旨情感,还将情感融入了人物姓名中,巧妙
地表达了对绿色生态生活的向往和对“双碳”实现的乐观。(2分)
9.(4分)①认为治国需要关注民生(或以人民为中心等答案)并顺应自然。(1分)
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要关注民生福祉;在
关注民生的同时,顺应自然也是必需的。自然规律无法打破,要积极利用自然规律实现可持
续发展。(3分,没有从两方面说理的最高2分,其他合理的说明如要勇于自我革命等正常
给分。)
五、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
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队皈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嚼嚼”声。这
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
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
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根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
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熬皮,
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
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
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
婴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婴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
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
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
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婴床前。其时小缨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
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
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止匕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
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
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
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
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婆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
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
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
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
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
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
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
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
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
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
柱地,指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
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