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
对于过去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十九大报告里面还有两句话,非常精炼、准确地概括了这五年,就是“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在历届党代会报告中,还是首次使用这么有力度和分量的语句。
全方位的成就,深层次的变革,这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最大的亮点大概有这么三点。第一点,大家最关注的,也是最大的亮点,简单说是“反腐败”三个字,展开来说是“全面从严治党”六个字。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第二点,精准扶贫。我们党历来重视扶贫这个事儿,但是这五年力度最大。五年时间有几千万人口脱贫,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和成就。第三点,军队和国防改革。这三点应该是最具有标志性的,力度和影响最大的。
成就是全方位的,变革是深层次的,到底给中国带来什么变化?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今天中国人的自信空前提升了,这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一个变化。30年前我们讲学习西方,与世界接轨,潜台词就是西方代表了世界的主流。当然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也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30多年过去了,如今中国人前所未有地自信起来了。
怎么看十九大的历史地位
有两个时间节点特别需要关注。第一个,“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一百年前世界上有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百年之后的2017年,我们中国召开党的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第二个节点,35年前,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开幕词里说,“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从十三大到十九大,每次报告里面都会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了十九大,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35年前我们强调的是超越苏联模式、有中国特色,今天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两个节点,真的耐人寻味。
怎么看十九大报告中的理论创新
十九大报告的理论创新很多,我们首先要把握一个“新时代”。所有创新的生长点都是从新时代里面来的,所以这是一个最核心的也是最基本的环节。
怎么理解新时代?十九大报告里面是这样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完整的一句话,不能分开。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一句话,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我们还是马克思主义的那个时代,但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来讲,我们进入了新时代。
怎么理解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我觉得有三个“新”,对应于这三个“起来”。第一个“新”是“新中国”,对应的是“站起来”。第二个“新”是“新时期”,那就是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改革开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对应的是“富起来”。第三个“新”就是自十八大、十九大以来的“新时代”,主要对应的是“强起来”。
对于三个“意味着”,要注意到十九大报告表述和“7·26”重要讲话的一些变动。比如说在第一个“意味着”中,“7·26”重要讲话中是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十九大中是“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个表述就更加准确;第二个“意味着”中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第三个“意味着”,增加了“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表明历史没有终结,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只是其中的一个模式。不是单向选择,而是双向的也许是多向的选择,所以说是一个全新选择。
深化对新思想的认识与研究。十九大报告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特别重要。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聚焦新问题,实践催生新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了新时代,就要有新思想,这蕴含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深化对新矛盾或者叫新判断的认识与研究。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我们现在主要研究的,最有代表性的有三句话: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长的过程中的变化;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社会主要矛盾变了,但是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个判断可以避免两种取向:一种是只讲初级阶段,而没有看到主要矛盾的变化。一种是只强调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忽视或者是否定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既要充满自信,也要有清醒认识,还要居安思危、奋发图强。
怎么看十九大报告中的核心关键词
十九大的核心关键词有几个让人感触很深,第一个就是“不忘初心”。总书记特别强调不忘初心,讲了很多次,现在已经成为金句了。十九大之后,总书记和其他几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又去参观上海“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再次强调我们是从那里起步的,我们是从那里启航的,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第二个“以人民为中心”。十九大报告三万两千字,据统计“人民”两字提到了203次,使用频率最高。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大概一千五六百字,“人民”提到了19次。
第三个就是“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到了新阶段,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也是一个关键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第一条和最后一条,首尾呼应,体现出党的建设的重要地位。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还要向纵深发展。
第四个关键词是“精神状态”。总书记在十九大讲话里面特别强调精神状态,包括敲锣打鼓、轻轻松松不能实现中国梦。另外他还讲新时代要有新气象,要有新作为,“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这都是讲的精神状态。新时代有新作为,一定要有新的精神状态。
怎么肩负起当代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二十世纪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有两个最重要的命题,一个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是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中,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现在我们到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这个要求很高,我们要勇挑重担。除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外,习近平总书记还讲过中国话语、中国方案。这四个概念组成一个体系,要一起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讲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们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恰是风华正茂。从十九大到2022年的二十大,有非常多重要事件和重大时间节点,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来讲,可以说是千载难逢。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来深入谋划,拓展平台空间和研究课题。